
逃离“渐冻人症”
赵女士抱着若有若无的一点希望,来到冬雷脑科医院就医。
发病一年多来,她已经辗转多家医院,均被告知,她患了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运动神经元病,即俗称的“渐冻人症”。临床表现似乎也很符合:
1,缓慢进展的肢体无力及肌萎缩:起自左手,逐渐扩展至左下肢,右侧上下肢,面肌,从持物困难逐渐发展到行走困难,甚至说话吃力。
2,体检显示运动神经受累,上下运动神经元均累及/
3,多次肌电图检查,提示双上肢神经源性损害肌电改变,累及上下肢肌为主,脊髓前角细胞及轴索损害,考虑“肌萎缩侧索硬化”。
“渐冻人症”,即“肌萎缩侧索硬化”或“运动神经元病”,本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但借着名人广泛参与的“冰桶挑战”,以及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罹患的原因,而变得广为人知;大家对具体病因了解不多,但知道该病症状会逐渐恶化,生存期一般只有数年,目前尚无法治愈。
赵女士年届中年,本是家里的顶梁柱,得知罹患此病后的心情可想而知。
辗转来到冬雷脑科医院,入住神经内科。医生们本着“不放弃“的想法,仔细寻找线索,以图推翻“渐冻人症”诊断。病史,体检,影像,电生理,腰穿。。。。。。每个步骤有条不紊,按照诊疗常规进行。数日后,送检的免疫指标终于有所发现:脑脊液蛋白偏高,血清GD1a抗体阳性!
大家都非常开心,因为这意味着出现了否定“渐冻人症“诊断的依据,有了治疗的突破口。体内出现GD1a抗体,可以引起患者目前的表现。
GD1a分布于脑干及周围神经致密髓鞘内部及轴索周-轴索膜,而GD1a抗体介导运动神经损伤,与运动轴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有关。有意思的是,空肠弯曲菌与之存在相似抗原表位。通俗地说:腹泻后可能出现瘫痪;即空肠弯曲菌感染后可能诱发运动轴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
简单来说,患者的表现好像“渐冻人症“,其实可能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
接下来按照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给予丙球+激素治疗。经过一段时间,患者肢体无力症状出现了好转迹象,证明治疗方向正确。近期患者已经准备出院了。
在医生们的帮助下,患者有望逃离“渐冻人症“的魔爪,希望将来的治疗也一切顺利!
本文是孔晓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