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秘Castleman病]:初探你可能不太了解的“Castleman病”
百字文摘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简称CD),又称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或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是一类罕见的、具有特征性病理改变、高临床异质性的淋巴增生性疾病。目前,Castleman病的诊断和治疗还面临着巨大挑战。近年来 ,Castleman病诊疗领域正在迅速发展,我们对该疾病的了解也越来越多。
研究历史
1954年,美国内科医生、病理学家本杰明·卡斯曼(Benjamin Castleman)首次报道并命名了一例局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单中心Castleman病(UCD)病例;
1969年,Flendrig与Schillings等对Castleman病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描述,首次将Castleman病分为浆细胞型、透明血管型和混合型;
1978年,Gaba等首次报道了累及多个淋巴结区域的多中心型 Castleman病(MCD);
1985年,Lachant等首次报道了HIV病人中卡波西肉瘤与MCD的相关性,这一发现启发了随后Soulier等对MCD与HHV-8病毒感染关系的研究,此后抗HHV-8病毒药物被引入Castleman病治疗;
1989年,Yoshizaki首次报道了Castleman病患者中B细胞IL-6表达水平升高,将抗IL-6和IL-6R单克隆抗体引入Castleman病治疗;
近70年的研究与经验积累使得医学界对这一罕见疾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2016年,Castleman病的国际共识定义和诊断标准出台;2017年,针对特发性多中心Castleman病(iMCD)的国际共识诊断标准出台; 2018年,针对iMCD的第一个治疗指南发布。
Castleman病分型
Castleman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多样,对Castleman病的分类/分型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不同亚型Castleman病在症状,临床表现,疾病机制,治疗方法和预后方面差异很大。
根据淋巴结分布与器官受累部位,Castleman病可分为UCD和MCD。UCD仅累及单个淋巴结区域,全身症状反应较轻,预后较好;MCD累及多个淋巴结区域,多有全身症状,预后较差。
根据病因和临床特点,MCD进一步分为HHV-8相关MCD,POEMS相关MCD和iMCD。其中HHV-8相关MCD常见于HIV感染患者或免疫抑制人群,HHV-8感染被认为是该型MCD的直接病因。POEMS相关MCD是指与POEMS综合征并发的MCD,其临床表现与POEMS综合征重叠,包括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Polyneuropathy) 、器官肿大 (Organomegaly) 、内分泌异常 (Endocrinopathy) 、血清中存在M蛋白 (Monoclonal protein) 和皮肤改变 (Skin changes) 。iMCD则是一类目前病因未明、与POEMS综合征无关的MCD。iMCD又根据临床表现分为TAFRO亚型和NOS亚型。TAFRO亚型的特点为血小板减少 (Thrombocytopenia) 、重度水肿 (Anasarca) 、发热 (Fever) 、骨髓纤维化 (Reticulin fibrosis) 和器官肿大 (Organomegaly) ,其临床表现更重,预后更差;而NOS亚型主要表现为IL-6升高、血小板正常或增多、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全身水肿少见(图1)

UCD概述
UCD是Castleman病最常见亚型,其特征为一个或多个增大的淋巴结仅存在于单个淋巴区域中,它的临床症状通常较轻、且与受影响的淋巴结有关,器官功能障碍少见。
UCD的病因学研究认为,UCD的发病可能与淋巴结对正常抗原刺激的过度反应有关,也可能与低级别的肿瘤形成有关,其具体发病机理还有待研究。
一项于2001-2009年在美国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astleman病年发病率约6500~7700人/年,其中约4900~5900例为UCD。UCD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生,但在年轻人中更常见,诊断中位年龄约为30~35岁。女性UCD的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UCD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因在体格检查或影像学检查中发现淋巴结肿大而就诊。
在UCD诊断中,患者通常没有实验室指标异常,CT显示有中度及以上单个持续增大的淋巴结。确诊通常依靠肿大淋巴结的切除活检。
UCD的病理学特征为良性淋巴细胞的扩增,通常淋巴结的结构完整,B细胞和浆细胞为多克隆,T细胞没有异常免疫表型。 根据病理学表现UCD可分为三种亚型: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和混合型。
UCD一般有极好的长期预后,诊断为UCD后,预期寿命通常不会改变。然而,研究显示UCD患者罹患副肿瘤性天疱疮和淋巴瘤的风险增高。手术切除肿大的淋巴结是目前UCD首选治疗方法,在无法切除的情况下通常采取局部放疗,95%的患者可以达到长期生存。
iMCD概述
iMCD是Castleman病中一类病因不明且预后较差的亚型,其特征为累计多个淋巴区域的淋巴结肿大,临床表现多样,某些症状轻微,另一些则可能危及生命。
目前,iMCD的病因尚不清楚, 临床上多见与其他免疫学疾病重叠,这提示iMCD的发病可能涉及多个过程。目前研究认为iMCD发病机制可能与以下4个因素相关:
自身免疫机制:约30%的iMCD患者具有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性;
自身炎症机制: iMCD患者存在炎症反应相关的单基因突变;
肿瘤机制: iMCD具有与淋巴瘤重叠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iMCD患者的恶性肿瘤发生率增加;
感染机制:iMCD与HHV-8相关MCD在临床和组织病理学上的表现相似,尽管研究未能在iMCD中未能检测到病毒RNA,但仍不能排除存在病毒感的间接作用。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MCD患者约占CD患者23%,而iMCD患者约占MCD患者的33%~58%。在中国,iMCD/MCD的比例更高,达84%,以美国发病率数据估算中国每年iMCD新增病例为4600~5477。iMCD可发病于任何年龄段(2~80岁),确诊的中位年龄为50岁,11%患者发病年龄小于19岁,58%患者为男性。

iMCD临床表现多样,但也存在一些常见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异常。几乎所有iMCD患者出现炎症性症状(包括盗汗、体重减轻、虚弱、疲劳、肝脾肿大、血细胞减少和器官功能障碍)和皮肤症状(包括皮疹、血管瘤和天疱疮)。 iMCD患者的实验室检查中通常表现出高炎症指标(高CRP、高ESR、高IL-6、高血小板、高纤维蛋白原和高IgG)和器官损害(贫血、低白蛋白血症、肾功能不全和高胆红素)的特点。

尽管存在一些常见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不同的iMCD患者可以表现出非常不同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特征,同时,iMCD病理特征与多种疾病存在交叉,这导致了iMCD的诊断极其困难。调查显示,55% MCD患者曾被误诊,35%患者需经历1年甚至数年才能确诊。iMCD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淋巴结活检,其次还包括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症状,鉴别诊断需要排除感染相关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自身炎症性疾病、恶性/淋巴增生性疾病等多种疾病。对于难以确诊的可疑患者可以考虑进行iMCD经验性治疗。
目前,用于治疗iMCD的药物包括IL-6抗体司妥昔单抗,化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和放疗。iMCD患者预后受分型和累及部位等多因素影响,但整体预后不良,美国这部分患者的5年死亡率为35%,中国为49%。据2020年美国血液学协会(ASH)年会上公布的一项真实世界数据显示,iMCD患者诊断后平均生存时间仅2.57年。

参考文献
1. Castleman B, Towne VW. Case records of the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case no. 40231. N Engl J Med 1954;250:1001–5.
2. Dispenzieri A, Fajgenbaum DC. Overview of Castleman disease. Blood. 2020 Apr 16;135(16):1353-1364.
3. Fajgenbaum DC, et al. International, evidence-based consensus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HHV-8-negative/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 Blood. 2017 Mar 23;129(12):1646-1657.
4. Liu AY, et al. 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s disease: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Lancet Haematol. 2016 Apr;3(4):e163-75.
5. Munshi N, et al. Use of a claims database to characterize and estimate the incidence rate for Castleman disease. Leuk Lymphoma. 2015 May;56(5):1252-60.
6. Simpson D. Epidemiology of Castleman Disease. Hematol Oncol Clin North Am. 2018 Feb;32(1):1-10.
7. Van Rhee F, et al. International, evidence-based consensus treatment guidelines for 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 Blood. 2018 Nov 15;132(20):2115-2124.
8. Zhang X,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Castleman disease: A multicenter study of 185 Chinese patients. Cancer Sci. 2018 Jan;109(1):199-206.
9. 贾鸣男,张路,李剑.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诊疗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19,46(11):541-545.
10. 刘海玲,范磊,李建勇.Castleman病的诊疗进展[J].中华血液学杂志,2020,41(8):697-700.
本文是张路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