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上腺Castleman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亦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或巨大淋巴结病,是一种少见的以深部或浅表淋巴结显著肿大为特点的疾病。Castleman病可发生在任何有淋巴结的部位,国内外相关文献以个案报告为主,发生在肾上腺区域者罕见,我科收治1例肾上腺部位Castleman病,现结合文献介绍如下。
1病例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29岁,2019年1月因“发现右肾上腺肿物1周”就诊,患者未诉不适,既往亦无特殊疾病史。体格检查无异常体征。血常规、生化、肿瘤标志物、肾上腺相关激素等检测均未见异常,HIV阴性。腹部超声示右肾上腺区域5.0cm×4.0cm低回声不均质占位,边界清晰。CT扫描(图1~2)示右肾上腺区4.2cm×3.8cm软组织肿块,平扫CT值43HU,注射造影剂后不均匀强化,动脉期130 HU,静脉期108 HU,延迟期89 HU。术前诊断为右肾上腺肿瘤,不除外嗜铬细胞瘤。
1.2 治疗及转归 经术前准备,采用腹腔镜下右肾上腺切除术,术中见肿块累及右肾上腺中下部,向下压迫右肾动静脉(图1b、2b),周边血供较丰富,并与周围脂肪组织致密黏连。切下标本可见肿物大小4.5cm×4cm×1.5cm,剖面均匀灰黄色,质中,包膜完整(图3)。术后病理(图4a)诊断:右肾上腺单中心型Castleman病,透明血管型。免疫组化(图4b):Bcl-2(+),Bcl-6(-), CD3(+), CD5(+),,CD10(-)CD20(+), CD79a(+)。术后恢复顺利,随访6个月无复发。
2 讨论
1954年Castleman首次对类似于胸腺瘤的纵隔巨大淋巴结进行了描述报道,后命名为Castleman病[1]。2018年5月,国家卫健委等五部门联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共包含121种罕见病,Castleman病被收录其中[2]。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3],单中心型Castleman病(局灶型,un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 UCD)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15,多中心型Castleman病(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 MCD)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5,男女比例相近,但发病率因区域不同有所差异。相比多中心型Castleman病,单中心型患者更年轻。
Castleman病可按临床或病理分型,前者分为单中心型(局灶型)和多中心型[4],后者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5]。单中心型Castleman病患者占47%~ 81% ,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透明血管型(76%~91%);多中心型Castleman病患者占19%~53% ,病理类型以浆细胞型最常见。病理分型中透明血管型最多见,其特征性表现为套区淋巴细胞增生呈同心圆状或“洋葱皮样”,包绕着一个或多个退行性转化的生发中心,并可见嗜伊红物质沉积,其淋巴结结构基本存在,但淋巴窦部分存在或全部消失,滤泡间明显增生的小血管常发生玻璃样变性或纤维化,穿入生发中心,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图4a);浆细胞型显微镜下可见增生性B细胞滤泡形成的生发中心,滤泡间区富含血供且可见成片的浆细胞,生发中心核分裂象易见,包含细胞凋亡碎片的巨噬细胞等;混合型最少见,兼具前两型的混合组织学外观,但都不典型。
Castleman病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疱疹病毒8 (HHV-8) 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白细胞介素6 (IL-6) 异常表达是较为公认的可能引起该病的原因。Casper[6]的分析表明,30%~100%的Castleman病与HHV-8感染相关,包括HIV(-)/(+)的单中心/多中心型Castleman病。Rohner等[7]的meta分析发现40%~50%HIV(-)的-多中心型Castleman病和几乎所有HIV(+)的多中心型Castleman病患者都合并HHV-8感染。有文献报道Castleman 病患者血清标本和淋巴结标本中IL-6 表达上调[8];而单中心型患者通过手术切除病灶后,可观察到IL-6水平显著下降[9];而采用针对IL-6 的靶向药物治疗多中心型患者后,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能够明显改善[10]。由此推测,IL-6与Castleman 病发病的关系也极为密切。除此之外,不同的研究还报道了系统性炎症性疾病、某些细胞因子( 包括IL-1、IL-5、IL-10、肿瘤坏死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EB病毒感染等等可能也与该病相关。
Castleman病可发生在任何有淋巴结的部位,主要累及淋巴结,偶可侵及淋巴结外组织。Talat等[10]对回顾分析了404例Castleman病患者,发现最常受累的部位依次为是胸(24%)、颈(20%)、腹(18%),腹膜后占位仅占14%。肾上腺区病例更为罕见,多为一些个案报告[11~15]。截至目前,加上本例,我院共诊断Castleman病7例[16],仅1例发生在肾上腺区。近年来也有一些其他罕见部位的病例报道,包括口腔、咽部、眼部、胸膜、胰腺、神经系统等。在临床表现方面:单中心型Castleman病患者绝大多数无症状,仅少数因肿块巨大而出现压迫性症状,主要以增大的孤立性肿大淋巴结为特征,实验室检查多无明显异常;多中心型Castleman病患者通常表现为全身多部位淋巴结肿大及器官受累,常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还可能有伴随其他症状如浮肿、胸腹腔积液、皮疹、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肾病综合征、肺炎等。实验室检查可有贫血、血沉加快、血清球蛋白升高、骨髓浆细胞增多、肝肾功能异常等[3,5,10,17]。本文患者只有淋巴结肿大,无其他症状,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符合局灶型Castleman病表现。在影像学方面[18,19]:单中心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少数病变密度不均,伴出血和坏死,多呈渐进性强化,可能与肿瘤血供丰富、侧支循环良好、淋巴滤泡组织本身不易坏死有关;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CT所见淋巴结直径通常小于单中心型,但为多发、大小相近,多呈持续性强化。但总体说来CT表现还是缺乏特异性。MRI平扫时,T1WICastleman病的病灶呈等信号,T2WI及DWI病灶呈高信号,质地较均匀,少见坏死,增强时T1WI呈均匀高信号[14,20],MRI对显示病灶中央瘢痕和液化坏死,以及病变边缘等较CT有优势,但对病灶内部的钙化显示率低。Castleman病的病灶也具有与其它肿瘤相似的高代谢特征,因此PET-CT可作为判断病变的重要影像学指标,既可用于诊断,又可作为多中心型Castleman病治疗后评估疗效的一个手段[21],但费用高限制了PET-CT在临床上的普及。
由于Castleman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 因此通过手术切除或活检得到病理结果是确诊Castleman病的唯一途径[10]。因细针穿刺获得的标本量少、特异性较低,难与淋巴瘤鉴别,不推荐作为常规诊断方法[22]。对于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诊断,Frizzera提出了4条标准供参考[23]:显著淋巴结肿大并累及多处外周淋巴结、多系统受累表现、具有特征性的增生性组织病理改变、排除已知可能的病因。确诊Castleman病还须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1)淋巴瘤。淋巴结结构几乎完全破坏,缺乏生发中心。淋巴浆样淋巴瘤其主体细胞是单克隆性淋巴浆样细胞,霍奇金淋巴瘤有RS细胞。而Castleman病缺乏RS细胞,且为浆细胞。(2)转移淋巴结。大多可查到原发肿瘤,病灶中央常有坏死而呈低密度。(3)嗜铬细胞瘤:位于肾上腺部位,病灶血供丰富,密度不均,易坏死及囊变,增强CT呈不均匀强化,患者常有恶性高血压病史,有消瘦、心悸、多汗等表现,24h尿VMA定量检查有鉴别价值。本例患者因肾上腺部位不均匀强化的CT征象,术前曾考虑嗜铬细胞瘤可能性。(4)副神经节肿瘤。类似嗜铬细胞瘤的表现,常沿着主动脉生长,而Castleman病则按淋巴链分布。(5)结节病。特征为对称性的肺门淋巴结增大及气管旁淋巴结增大,淋巴结密度均匀,有融合和浸润性改变。(6)淋巴结结核。患者常有全身症状如乏力、低热、消瘦等,结核性肿块边界不清晰,中心可有干酪样坏死,呈环状强化,PPD试验多为阳性,抗结核治疗有效。
目前Castleman病尚无标准统一的治疗方案,应视类型选择具体方案。手术切除对于单中心型Castleman病是最佳治疗,有利于缓解局部症状和防止肿瘤恶化,能完整切除病灶者预后良好[10,15,17]。Talat 等[8]总结278 例单中心型Castleman病,3年和5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9.7% 和81.2%,10年总生存率达95.3%,未能切除的病例死亡率高达17.6%。只能部分切除的患者,术后辅助放疗可取得较好疗效[24]。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由于多系统受累,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目前无确定治疗方案,已报道有化疗、放疗、激素治疗、单克隆抗体以及靶向治疗等方法,但病情难以控制,易复发,预后相对差,5年死亡率高达35%[4],死亡原因主要包括疾病进展、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是淋巴瘤)、败血症或全身炎症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故治疗时需注意预防和治疗感染。本文单中心型肾上腺Castleman病患者术后恢复顺利,追踪半年未见复发,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随访。
(图略)
图1.右肾上腺Castleman病,女性,29岁。a. CT平扫:右肾上腺区4.2cm×3.8cm密度均匀软组织肿块,CT值43HU
b. CT平扫:右肾上腺区肿块与肾门血管关系密切
图2.右肾上腺Castleman病,女性,29岁。a. CT增强:右肾上腺区4.2cm×3.8cm软组织肿块,不均匀强化,动脉期130 HU,静脉期108 HU,延迟期89 HU
b. CT增强:右肾上腺区肿块与肾门血管关系密切
图3.手术标本:肿物位于右肾上腺中下部,剖面均匀灰黄色,质中,包膜完整
图4.病理切片a.HE染色(í20):单中心灶型Castleman病,透明血管型,呈“洋葱皮样”外观的典型形态
b.免疫组化(í20):Bcl-2(+), CD3(+), CD5(+), CD20(+), CD79a(+)
本文是林云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