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民晚报]两度劫后余生 全靠仁济仁医
来源:《新民晚报》 2013.2.21 第A7版
当前位置: 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 > 媒体聚焦 > 正文
16岁接受针刺麻醉下心内直视手术;57岁替换二尖瓣、主动脉瓣替换。浙江患者傅兵堂41年后来沪再续缘——
[新民晚报]两度劫后余生 全靠仁济仁医
[发布时间]: 2013年02月22日
[责任编辑]: 卢思语
41年前,16岁的浙江金华少年傅兵堂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时称“第三人民医院”)接受了一次心脏手术,从此摆脱先天性心脏病的纠缠。
41年后,年近花甲、正享受含饴弄孙之乐的老傅,在经历了一次看似普通的风寒感冒后,再一次被无情的病魔逼上了“绝境”——感染性心内膜炎。当地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
“不行,我要到上海去,要到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去!”傅兵堂执拗地对家人说。临危时刻,老傅最先想到的,就是40多年前给了他新生的上海医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他与当年为他主刀的朱洪生教授取得了联系。
一段新的仁济情缘就此开始。
珍藏当年《人民画报》
童年时代的傅兵堂是不幸的,由于罹患先天性心脏病,注定他不能和正常孩子一样跑跑跳跳、无忧无虑地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先心病儿的夭折率非常高。16岁那年,经同乡介绍,父母带着他来到上海仁济医院心胸外科求医。
那时,仁济医院刚在全国率先开展针刺麻醉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就这样,傅兵堂成为了当时第一批做这种手术的幸运儿之一。手术非常成功,术后,他终于能像正常人一样运动、干体力活,再无任何不适症状。1972年第12期《人民画报》海外版还以专题报道的形式,记录了这一具有特殊性和首创性的针刺麻醉手术,记录下了傅兵堂与为他手术的王一山、朱洪生等专家之间的情缘佳话。这期画报也始终被老傅细心地收藏着,但凡有亲朋好友来拜访,他一定会拿出画报,绘声绘色地将自己重获新生的故事讲述一番。
40年里,傅兵堂的生活、工作完全与正常人一模一样。“自从那次手术之后,我一直身体都很健康。我跑过运输,搞过个体经营,这些都是需要体力和精力的活儿,我什么都干得不错。”老傅说,他与妻子共同养育了两个健康的儿子,前不久还当上了爷爷,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感冒引发凶险疾病
去年底,老傅得了重感冒。一直认为自己身体很好的老傅,没将这样的“小事”放在心上。然而没想到,这场看似普通的感冒实则暗藏凶险,在老傅的忽略与“姑息”中,病情逐渐加重成肺炎,感染又随着血液循环侵犯到了心脏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直到高烧不退卧床不起时,老傅才察觉事态的严重。当地医院给出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更如同晴天霹雳一般,将老傅一家人彻底打懵了。
这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疾病,由于心脏内膜表面被微生物感染,导致了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的赘生物在二尖瓣和主动脉瓣上形成。这些带菌赘生物犹如一枚枚定时炸弹,一旦进入循环系统,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菌血症、败血症,甚至会进入其他器官,导致脏器血管的梗塞。就是说,也许一次剧烈的咳嗽就能要了老傅的生命。
当地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并劝说老傅尽快手术,更换严重感染的心脏瓣膜。
再找当年手术医生
手术的高难度、高风险一度让老傅犹豫不决,他甚至准备好了遗书。在绝望之中,老傅想起了年幼时救过自己一命的仁济医院,想到了朱洪生教授。于是,他通过亲戚辗转联系到了已年逾80高龄的朱教授。
朱洪生教授是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的老主任,当年与王一山教授一起为傅兵堂做先心病根治术时,他正值风华正茂之年。而今已是白发苍苍的朱教授仍坚持每周一次到科里走走,与年轻医生们一起查房、一起讨论疑难病例的治疗方案。一接到老傅家人的求救电话,朱教授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执意带着科里的年轻医生一起驱车赶往金华看望老傅。在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后,朱教授又让自己的学生将老傅接来上海,并与现任心血管外科主任薛松教授一起讨论老傅的手术治疗方案。
手术换“瓣”康复出院
蛇年春节前,在朱教授的关心与指导下,薛松、连峰两位医生成功地为老傅施行了二尖瓣、主动脉瓣替换术,排除了他体内的“定时炸弹”。
前天,劫后余生的傅兵堂康复出院了。老傅坚持着一定要找到医院领导,说一说自己心中那个“两代仁济人,给我新生命”的故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本文是连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