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寰枢椎半脱位

儿童寰枢椎半脱位是小儿骨伤科的常见病,多见于12岁以下儿童。儿童颈部肌肉薄弱,颈椎椎体和关节突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寰枢椎关节囊、韧带较松弛,且寰枢椎之间无椎间盘,稳定性较差,容易在外力作用下脱位,或因病理原因导致自发性脱位。
急性儿童寰枢椎半脱位往往发生在轻微外伤后,或上呼吸道感染、咽部疼痛、颈部感染一周后。早期临床表现为突发性斜颈、疼痛、颈椎活动受限。也有部分患儿无明显疼痛,仅有突发斜颈、活动受限。
慢性寰枢关节半脱位(如因咽喉部反复感染和长年不正确的姿势引起寰枢关节半脱位)缺乏特异性症状,早期仅仅表现为间断的颈部不适,背伸旋转颈部后不适减轻,往往被家长误认为不良习惯而忽视。逐渐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当C2脊神经受刺激时,可表现为枕项部感觉异常,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个别出现眼眶胀痛、视物不清;少数表现为头面部及上肢的单纯肌群快速抽动和不协调动作,经常出现不自主、难自控的眨眼、摇头、缩颈、耸肩、做鬼脸等,和小儿抽动症难以区分。也有学者认为70%的抽动症患儿伴有寰枢关节半脱位。
急性儿童寰枢椎半脱位诊断并不困难,而慢性患者往往得不到正确的早期诊断而延误治疗。儿童寰枢椎关节脱位轻则影响儿童生长发育,重则危及生命安全,故早期诊治十分重要,本病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传统的颈椎侧位和颈椎张口位X线片对诊断儿童寰枢椎脱位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至今仍是临床诊断不可缺少的依据,张口位X线片可清楚显示齿状突与寰椎侧块之间距离是否对称、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是否一致,上颈椎侧块之间的对线是否准确;侧位片能清晰地显示齿状突与寰椎前弓之间的距离。但创伤机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儿童骨骼的特殊性使得寰枢椎脱位也相应变得复杂,传统的X线片已不能全面的反映脱位的性质、脱位的程度以及合并骨、软组织、脊髓的损伤状况。现代更加推崇的是薄层CT扫描及螺旋CT三维重建,1mm以下的扫描密度可以非常清晰地显示齿状突与寰椎前弓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能显示寰枢椎关节的运动范围、运动轨迹及脱位的程度,三维重建能在冠状位、矢状位及横轴位再现寰枢关节形态,对判断寰枢椎脱位提供最直观的依据;而陈旧性脱位或寰枢椎关节不稳,静止状态下X线平片及CT扫描难以诊断,必须借助动力位X线片和动力位CT平扫,有颈、枕部疼痛或斜颈的患儿,在平片及静止位CT扫描无异常的情况下应常规行动力位CT平扫以排除寰枢椎关节不稳。
该病如能在出现脊髓症状之前早期诊断,非手术治疗仍然是多数骨科医师的第一选择。颌枕带牵引、颈托固定是治疗急性儿童寰枢椎半脱位的首选方案。其操作简单,安全可靠。部分病程较长,病变顽固者,也可考虑颅骨牵引、头颈胸支架外固定。轻度寰枢椎半脱位即使合并硬膜囊轻度受压,也不需手术治疗,只有当骨和韧带复合体损伤,寰枢椎关节出现持续不稳定或伴有明显神经症状时,才需要早期手术治疗。
枕颌带牵引以卧位牵引为宜。治疗时取仰卧位,颈背部垫垫,厚度约为2~3cm,将吊带分别兜住下颌及枕骨粗隆部,使颈椎处于轻度过伸位,或中立位,向头顶方向牵引。牵引重量为重量1~3kg,一般不超过患儿体重的10%。以前多采用持续牵引,但持续牵引痛苦较大,患儿难以耐受,依从性差。目前常采用间断牵引,每次牵引30-40分钟,每日两次。非牵引时间离床活动时,佩戴颈托固定。治疗期间应尽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一般牵引1-2周,复位后使用颈托固定1-2周。有感染者配合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急性儿童寰枢椎半脱位治疗并不困难,多数患者经1-2周牵引即可复位,少数复位不佳者,可考虑配合正骨手法复位。疗程超过两周者并不多见。
慢性儿童寰枢椎半脱位,多发于6岁以上儿童,6岁以下者少见。慢性儿童寰枢椎半脱位,病程较长,患儿需要治疗及康复的时间相对较长,往往需要2-3周,甚至更长的治疗时间。多数需要配合正骨手法复位,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早期牵引治疗及一次性彻底恢复显得极为重要,在出院后仍然要巩固治疗,并定期复查。颈托支具固定,尤其有上呼吸道炎症时应用,可以很好地预防复发,避免颈椎融合等手术处理。
本病非手术治疗,疗效可靠,罕见有需要手术治疗者,手术指征为①存在神经损伤;②颈1明显前移位;③畸形超过3个月而保守治疗失败;④保守治疗固定至少3个月而畸形反复发作者。
儿童寰枢关节不容忽略,尤其是自发性寰枢关节半脱位,多发生在呼吸道感染后,也有部分患儿因为使用电子产品过度姿势不当所致。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仍有待细化,其影像学不能作为金标准,需要结合症状、体征,否则将会有很多病例被漏诊误诊。作为学科交叉与边缘的病种,寰枢关节半脱位需要内科、儿科医生重视,和脊柱专科医生协同诊治,避免漏诊误诊,延误治疗
本文是程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