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核技术丨危重老人命悬一线 救命神器ECMO力挽狂澜
专家介绍:李轶江教授,现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原德国弗莱堡大学心脏中心心血管外科医师,弗莱堡大学医学院博士导师,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分子医学科研博士,心脏外科学临床博士,同时拥有德国心脏外科专科医师执照和德国重症医学专科医师执照。曾任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外科科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心血管外科教授、研究生导师,是深圳市“孔雀计划”认定的B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深圳市宝安高层次人才。现学术任职主要有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SCI期刊《The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on》杂志编委、统计源期刊《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委等。
近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李轶江教授团队,以成熟的ECMO(体外膜肺支持)技术成功救治了一位白血病危重患者,谱写了生命奇迹,充分彰显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先进的医疗技术水平与多学科协作救治的综合实力。
病情 · 危急
家住深圳福田的冯爷爷(化名),今年73岁,既往患有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因免疫功能低下、肺部反复感染于多家医疗机构诊治。
前不久因“发热伴气促半月余,加重1天”被家人紧急送往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随后入住ICU。冯爷爷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气促明显,经俯卧位通气等治疗亦无法改善,于是医生们快速顺利启动ECMO。
医生 · 和病魔在拉锯之中
ECMO支持过程中,冯爷爷的病情一度处于僵持状态。
他的血小板计数极低,出血风险极高,医生决定行间断小剂量肝素抗凝,严密监测凝血指标及出血部位,幸运的是,冯爷爷顺利挺过出血风险。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4天后,冯爷爷的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经过全科讨论,医生决定行ECMO运转下俯卧位治疗。
在此期间,大家全程戒备,严防管道脱位及各种并发症,7天后,终于看到了胜利曙光。胸片提示双肺渗出病灶较前有所减少,呼吸力学提示双肺顺应性好转。但是全科医护依旧不敢松懈,马不停蹄进入撤机流程。
战胜病魔 · 病情恢复
近两周后,胸片提示双肺渗出病灶明显吸收,呼吸力学提示双肺顺应性改善,心脏功能稳定,循环稳定,一切准备就绪后成功撤离ECMO。冯爷爷的治疗还没有结束,进入到了关键时刻。为了帮助老人家尽快回归社会,需加强康复锻炼,从刚开始的被动康复到主动康复,慢慢增加运动强度,老人家的身体素质慢慢恢复,终于又迎来了一个阶段性胜利,老人家的肺部情况继续好转,经严格SBT流程后成功拔除气管插管。
此后,冯爷爷的精神、食欲一天天好转,由重症监护室转到了普通病房,在家人的陪伴下继续巩固治疗,最后顺利的从我院康复出院了。冯爷爷家属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对李轶江教授团队高超的医疗业务水平赞叹不已。
ECMO是代表一个医院,甚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危重症急救水平的一门技术。重症医学科主任李轶江教授介绍,目前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ECMO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随着ECMO技术的推广和不断进步,不仅使心外科患者受益,也提高了其他学科危重症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有了ECMO的保驾护航,相信还会创造出更多的生命奇迹。
什么是ECMO?
ECMO即体外膜肺氧合,也被称为人工心肺机,临床上主要用于重症呼吸功能不全和心脏功能不全的支持。简单来说,ECMO就是心肺替代,维持机体血液及氧气供应,使心、肺得到充分休息,它是一种可以在心肺停止或衰竭的情况下替代心肺系统工作的医疗急救设备。
ECMO 的原理是将人体的静脉血引流到体外,经膜式氧合器氧合后再用血泵将血液灌入体内。这样可以使心脏和肺脏达到充分休息,有效的改善低氧血症,以及机械通气所致的气道损伤。根据血液回输路径不同,ECMO分为VV(静脉到静脉)和VA(静脉到动脉)两种模式:前者辅助呼吸,而后者将血液氧合以后泵回动脉,绕过心脏和肺脏,这就使得这两个器官都得到辅助。
本文是李轶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