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肛瘘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肛瘘的临床症状
肛瘘临床表现特点为肛门硬结、局部反复破溃流脓、疼痛、潮湿、瘙痒。肛瘘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在我国发病占肛门直肠疾病的的1.67%-3.6%,国外为8%-25%,且复发率较高。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年龄,以20-40岁青壮年为主。婴幼儿发病者亦不少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5-6):1。主要有一下症状:
1.流脓脓液的多少、性质与瘘管的长短、粗细、内口的大小等有关。一般初期流脓较多,质稠、味臭、色黄,随时间延长脓液减少,或时有时无,呈间歇性流脓。若忽然脓液增多,提示有急性感染或有新的管腔形成。单口内瘘脓液与血相混合,常由肛门流出。结核性肛瘘脓液多而清稀,色淡黄,呈米泔水样,可有干酪样坏死物。
2.疼痛若瘘管引流通畅,一般不感疼痛,仅感觉肛门坠胀不适,行走时加重。若外口暂闭合,或引流不畅,脓液积聚,可出现局部胀痛或跳痛。若内口较大,粪便进入瘘管,则引起疼痛,尤其排便时疼痛加重。内盲瘘脓液不能引流时常出现直肠下部和肛门部灼热不适,排便时疼痛。黏膜下瘘常引起肛门坠胀疼痛,向腰骶部放射。
3.瘙痒分泌物反复刺激,肛周皮肤潮湿、瘙痒,甚至引起肛门湿疹,出现皮肤丘疹后表皮脱落。长期不愈可致皮肤增厚呈苔藓样变。
4.排便不畅一般肛瘘不影响排便。高位复杂性肛瘘或马蹄形肛瘘因慢性炎症刺激引起肛管直肠环纤维化,或瘘管围绕肛管形成半环状纤维条索,影响肛门括约肌收缩而出现排便不畅。
肛瘘的治疗原则:
肛瘘不能自愈,必须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是控制感染,减轻症状。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清除感染的肛腺,将瘘管及感染异物清除。由于手术会损伤肛门括约肌,手术时一定要正确处理,特别是对病变累及肛管直肠环的肛瘘,应尽量保存括约肌和肛管直肠环的完整性,减少肛门失禁等后遗症的产生。手术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寻找内口,处理内口,消灭死腔,通畅引流,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使创面自基底向上逐渐愈合。根据瘘管的深浅、曲直及其与肛管直肠环的关系,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本文是谢彪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