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节性红斑
以下内容来自《脊柱关节炎与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的鉴别诊断/结节性红斑),(作者黄建林),科学出版社,2012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结节性红斑(erythema nodosum ) 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脂肪层的炎症(即脂膜炎),多位于膝以下的胫前区,有时亦可位于臀部或其他区域。结节大小从1至5 cm不等。初发生时为大小不等、鲜红色、略高出于皮面的结节,中等硬度,有疼痛及明显压痛,大部分病人结节红斑呈自限性过程,3-6周后可自行消退。消退后可遗留暂时青紫,之后完全消退。如脂肪层受损,则可遗留慢性的凹陷外观。慢性结节性红斑可能持续数年。本病好发于青年女性,也可见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1:5。发病年龄20~40岁,春秋季多见,常反复发作。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结节性红斑致病因素颇多且复杂,结节性红斑可以是独立的疾病,也可以与其他疾病有关。一般认为与感染、药物、全身性或内脏疾病等有密切关系,但仍有半数左右查找不出原因。
1.感染 如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常为诱发因素,其他感染因素,如病毒感染、结核杆菌感染、麻风病、牙科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梅毒、淋病、真菌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亦可出现结节性红斑。一般认为链球菌咽喉炎和结核感染为结节性红斑的两大原因。
2.某些疾病的表现 包括风湿性疾病(如包括白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韦格纳肉芽肿、大动脉炎、复发性多软骨炎、结节病、炎症性肠病)、猫抓病、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肉芽肿性乳腺炎、肉状瘤病,亦可能是某些疾病(如淋巴瘤、白血病等)的早期表现,可能先于这些疾病其他临床表现数月到数年出现。
3. 药物 包括避孕药、某些抗生素(尤其是磺胺类药物)、退热药、奥美拉唑、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异维A酸、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
此外,亦可见于正常妊娠时。相当一部分结节性红斑患者找不到任何病因,称为特发性结节性红斑。
本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视为一种变态反应。一般认为系机体对感染因子(如结核分枝杆菌)、药物等抗原物质的刺激引发的迟发变态反应(可能与Ⅲ型或Ⅳ型变态反应有关)。
二、组织病理
病理学表现为皮下脂肪组织的小叶间隔脂膜炎,多为非特异性炎症,早期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48小时以后以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不伴脂肪坏死。偶尔可见小血管炎性改变,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嗜酸性粒细胞,通常无皮肤血管炎表现。可见真皮水肿,胶原纤维肿胀。
三、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 发热、咽喉痛、头痛、乏力、肌肉或关节疼痛。亦有无先驱症状者。
2.痛性红斑结节 起病突然,皮疹常突然发生,一般多对称出现在小腿伸侧,少数重症者也可发生于大腿下1/3部及踝部,也可出现于上肢、躯干或臀部。不累及下肢而仅有其他部位受累者极少见。大多数患者表现为痛性鲜红色结节,大小不等,直径约1~5cm,多隆起于皮面,带水肿性,光滑发亮,散在分布,有成簇倾向,但互不融合,有显著的疼痛和压痛,表面热,无化脓,不破溃形成溃疡,日久渐变为暗红或青红,可自然消退,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有的患者伴发下肢凹陷性水肿。
结节多有自限性,一般3~6周内好转。个别呈慢性经过,病程可数月。结节广泛者常有复发倾向。
3.内脏受累:结节性红斑伴发于不同的疾病时可有不同的内脏受累。如结节性红斑伴肺门淋巴结肿大见于结节病、结核病、系统性真菌感染(球孢子菌病、组织孢浆菌病及芽生菌病)、衣原体感染、霍奇金病、耶尔森菌病等。结节性红斑伴胃肠道症状者见于白塞病、炎性肠病、细菌性胃肠炎、胰腺炎、Whipple病等。
四、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可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偶有相对淋巴细胞增多,血沉加快,急性时相反应物增高,抗链球菌溶血素O(AS0)滴度增高。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病因,或者相关疾病的存在。如血、尿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抗核抗体、抗DNA酶B、ASO、胸部平片和/或CT扫描。此外,PPD皮试有助于寻找潜伏结核感染的证据,但有些特发性结节性红斑的病人可能出现假阳性,应予注意。结核感染T细胞试验对结核感染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般而言,结节性红斑是诊断较为直观和简单。通过检查病人,发现有典型的质地较硬的突出皮面的压痛红色的结节,消退的结节呈青紫色外观时,对有经验的医生而言,诊断不难。如为慢性复发型,需寻找可能的伴发疾病。
对表现为孤立的结节,医生不能通过外观肯定诊断时,需作病理活检,以协助诊断。对少数不典型的病例,如无腿部病变,或者持续超过6-8周不消退,或出现溃疡者,亦建议行病理活检,以除外其他疾病的可能。活检组织应达较深的组织,显示特异性的脂肪层炎症方能证实诊断。采取切开式活组织检查为佳,穿孔活检器得到的标本经常不足以得出病理诊断。
应与下列疾病鉴别诊断:
1.硬红斑(Erythema Induratum):又称Bazin病(Bazin’s disease)。为发生于小腿屈侧面的结节性肿块,偶见于臀部及其他部位。肿块常常破溃。多半发生于16至25岁的青年妇女,冬季易发病,且易反复发作。病人常伴有肺结核、淋巴结核或其他脏器结核。主要病理变化是在真皮及皮下组织的结核样肉芽肿性浸润,伴有干酪样坏死及血管变化。常对称发生,病程慢性,往往旧的损害消退及愈合,新的损害相继发生,硬节、溃疡、疤痕及色素斑常同时存在。初起时皮肤深层有豌豆至指头大的硬性结节,数目不定,常常为数个或数十个,直径大小不等,为数毫米至数厘米。较小结节埋藏在皮下。皮肤表面无任何改变,只可触知,结节逐渐增大。较大硬节接近皮肤表面与皮肤粘连,炎症波及皮肤,皮肤表面往往略微高起,并且变成红色或暗红色的斑块,边界不清,病人无全身症状,只有轻微触痛、胀痛。数月以后,硬结消退,并留有红褐色色素沉着。部分结节融合形成较大的斑块。部分硬结渐渐软化或破溃,皮肤上发生边缘不整而内陷的深溃疡,周围有浸润。溃疡基底为柔软的暗红色肉芽组织,溃疡不易愈合,愈合后形成萎缩性瘢痕。瘢痕上常伴有色素沉着及色素减退。
2.回归热型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也称Weber-Christian综合征,呈一种特发性的主要累及躯干和大腿皮下脂肪组织的脂膜炎。组织病理有特殊表现。主要病变在脂肪层中,一般分3期:(1)急性炎症期:发生脂肪细胞变性和细胞间炎症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且常见有中性粒细胞核破坏,但不形成脓肿。(2)巨噬细胞期:以组织细胞浸润为主,吞噬脂肪后而成为泡沫状巨噬细胞,并有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往往也可见有多核巨细胞。(3)成纤维细胞期:病变中主要为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并有大量增生的纤维组织。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皮下脂肪层痛性结节或斑块为特点,往往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关节疼痛、肌痛及疲乏、消瘦等症状。与季节无关。皮下结节广泛,可发生于全身,如大腿、臀部及躯干。成批发作,且较深在,表面皮肤仅略红或可呈正常皮色。部分病例可累及内脏。具有多系统损害的回归热型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称为系统型脂膜炎;仅有皮损而无内脏损害者,称普通型脂膜炎。
3 结节性多动脉炎
结节性红斑如何与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区别见表.
表 结节性红斑与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区别
项目 | 结节性多动脉炎 | 结节性红斑 |
神经肌肉变化 | 常有且广泛 | 局限在皮疹区 |
内脏受累 | 有 | 一般无 |
血压 | 常升高 | 正常 |
血白细胞数 | 常增高,有时明显增高 | 正常-中度升高 |
血中性粒细胞 | 增高 | 不增高 |
蛋白尿 | + | - |
预后 | 差 | 慢性、反复、良性 |
4.亚急性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
亚急性游走性结节性脂膜炎又称游走性结节红斑、迁移性结节红斑、持久性红斑,为好发于中年女性小腿前外侧面的红色深部结节,结节向外周扩展,融合成坚硬斑块,或中央斑块消退形成环形斑块,数目不等,有疼痛和压痛,不破溃,持续或间歇发作数月至数年,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病理改变为皮下组织的小血管炎,伴有巨细胞肉芽肿性炎性病灶。治疗采用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效果较好。
5. Whitfield硬红斑
Whitfield硬红斑是一种好发于中年女性小腿的广泛性复发性结节和硬斑,伴有疼痛和压痛,结节不破溃,一般于几年内消退。病理表现为血管炎,治疗以非甾体抗炎药为主。
6. 其他 浅表血栓、皮肤血管炎、皮下感染(典型的如葡萄球菌,以及较少见的病原体导致的结节性淋巴管炎,如申克孢子丝菌、巴西诺卡菌、海分枝杆菌、巴西利什曼原虫、土拉热弗朗西斯菌)、皮下环状肉芽肿可表现为结节性红斑样皮疹。
六、治疗
结节性红斑通常呈自限性,或伴随基础疾病的治疗得到缓解。治疗除针对基础性疾病外,主要为对症处理。药物治疗结节性红斑的疗效证据属小样本的观察性研究,尚未形成规范的治疗推荐。治疗应该讲求个体化。
(一)一般治疗 发作期应需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或尽量减少活动,尤其是较剧烈的运动。
(二)全身治疗
1.找寻并去除病因及积极治疗诱发疾病。
2.抗感染治疗:由于目前认为结节性红斑是免疫反应的病理表现,而非感染活动症状,故尽管考虑结节性红斑与链球菌感染有关,对无现症感染症状者,一般不使用抗生素治疗。但对有明显咽喉感染症状者,应选用有效抗生素。伴结核病者,应予抗痨治疗。
3.对症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和碘化钾可以改善皮疹,对伴随的关节疼痛亦有缓解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选用水杨酸类制剂、消炎痛、布洛芬、塞来昔布、美洛昔康等。碘化钾合剂:每次5-10ml,一日三次,即300-600mg/d,连续服8周,10%碘化钾溶液10ml,每日3次,口服,结节消退后药量减半,继服3~7天。对某些患者疗效较好。但长期服用,可出现口腔、咽喉部烧灼感、流涎、金属味、齿和齿龈疼痛、胃部不适、剧烈头痛等碘中毒症状;也可出现高钾血症,表现为神志模糊、心律失常、手足麻木刺痛、下肢沉重无力,停药即可消退。但需注意应用碘化钾合剂治疗结节性红斑时,仅用于病情长期未获得改善的慢性患者的治疗,并且剂量宜小,疗程要短。不宜用于青少年,以免发生或加重痤疮或影响甲状腺功能。疑为结核及对碘过敏者禁用。
有时秋水仙碱亦可减轻炎症。
特发性结节性红斑通常不必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对结节多、皮损广泛、炎症较重、红肿明显、疼痛剧烈的病例,可考虑同时加用泼尼松,一般30~40mg/d。考虑应用糖皮质激素时,临床医生必须权衡迅速缓解症状的迫切性与其掩盖潜在的肿瘤、炎症及感染(尤其是结核病)的风险。
4.免疫抑制剂 严重者可试用,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
(三)局部治疗
1.可外用10%鱼石脂软膏、扶他林乳膏、皮质激素软膏外涂,75%酒精局部湿敷等。10%鱼石脂软膏有抗炎功能,本品为消毒防腐药,具有温和的刺激性消炎防腐作用,可消炎、消肿、抑制分泌。不良反应是可引起接触性皮炎。
2.对顽固疼痛病例,可用醋酸强的松龙0.3ml,局部注射。
3.物理疗法 可酌情选用CO2氦氖激光、低频电疗等。
参考文献
1. Koopman, William, et al., eds. Clinical Primer of Rheumatology.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3
2. Gilchrist H, Patterson JW. Erythema nodosum and erythema induratum (nodular vasculiti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Dermatol Ther. 2010 Jul-Aug;23(4):320-7
3. Requena L, Yus ES.Erythema nodosum.Dermatol Clin.2008 Oct;26(4):425-38
本文是黄建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