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王乐 人已读
神经内科临床上,常会听到前来就诊的患者咨询:“大夫,我父亲/母亲去年得了‘脑血栓’,现在春天/秋天到了,我是不是应该给他/她再冲冲血管了啊?”“大夫,我不久前为了预防‘脑梗塞’刚冲完血管,怎么又‘栓’住了呢?”……您是不是也常有这样的疑问啊?
首先,在上次的科普文章中,我们弄清楚了“脑梗死”、“脑梗塞”、“脑血栓”等名词的含义,准确的说,“脑梗塞”、“脑血栓”这些称呼都不太对,正确的名称是“脑梗死”,也就是因为脑血管的梗阻导致供血区的脑细胞坏死。那么,预防脑梗死,“冲血管”的方法对不对、好不好呢?其实,群众口中的“冲血管”,就是对静脉输液法形象的描述。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认为我们体内的血管就像一条条河道,年深日久便会沉积下厚厚的泥沙、垃圾,这时,为了防止河道断流,像上游开闸泄洪一样放出洪水,便会将下游的泥沙冲刷干净;或是想象静脉滴入的药液可以稀释粘稠的血液,溶化管壁的“垃圾”,从而可以清理我们的血管。
然而,我们体内的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在没有罹患脑梗死的时候,我们的血管、以及血管内流淌的血液都处于多种平衡之中,他们才能正常的工作、运行,发挥应有的生理功能。比如说我们的血液,平时它处在凝血系统与抗凝系统的平衡中,如果此时我们从外部加入具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分解纤维蛋白等作用的药物(我们统称之为“抗栓药物”),就会打破这种平衡,导致出血倾向(如图6.2)。如果静滴抗栓药物的这段时间,侥幸没有发生出血事件,那么为了减轻这种出血倾向,我们自身的保护机制就会启动,增加血液当中的促凝物质,使之与外源性输注的抗栓药物在较高的水平上达成新的平衡。但是静滴抗栓药物一般1~2周就会停药,此时自身产生的促凝物质还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一下就人为造成了自身的血液高凝状态,随时有形成血栓、堵塞血管的可能——这也是常常在“冲血管”后不久即出现脑梗死的原因(如图6.4。注:该图仅表示未发生脑缺血事件时使用抗栓药物后的血液变化过程。若在脑梗死急性期,自身血液会发生变化,呈现高凝状态,此时加入外源性抗栓药物就是必要的了)。
另外,所谓“冲血管”常用的药物还有一类,就是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的药物。这类药物通常通过配体(即药物成分)与受体结合的机制使周围血管的平滑肌变松弛,抑制了血管平滑肌本身存在的紧张性,从而造成血管扩张。由于静滴这类药物会造成全身周围血管都扩张,使患者容易产生体位性低血压,进而容易在原本脑血管明显狭窄的地方造成低灌注性脑梗死。而且使用一段时间以后,由于血液内配体的量(即药物的量)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会导致血管壁上的相关受体数量逐渐减少——这也是身体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种表现——身体会在这种药物环境下主动减少血管平滑肌上这种受体的数量(医学上称之为受体的“下调”),从而建立新的平衡,防止血管持续松弛。当停药之后,血管紧张度便明显高于未用药时,此时具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血管段在粥样斑块的炎性刺激下,更容易发生局部血管痉挛,从而加剧缺血事件发生的可能(如图7)。
这下您清楚了吧,“冲血管”是不能用来“预防”脑梗死发生或复发的,反而可能会增加脑卒中发生的风险!预防血管堵塞、脑梗死发生,需要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合理膳食、心情平和、戒烟戒酒、适量运动等基础上,使血压、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预防好脑梗死的发生;而罹患过1次以上脑梗死的患者预防复发,坚持口服抗栓、调脂等口服药物也是必要的。
原创不易,请多珍惜,点点手指转发出去,让更多的人们受益,您的功德无量!
王乐医生工作站欢迎您来咨询!若您对于脑血管病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还有什么疑问需要更加详细的解答,也可以发信息告诉我们,我们将整理大家常问的问题,然后写成这样的科普文章,跟您做详细的解答,好吗?握手!
王乐医生
2021.5.17
本文是王乐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