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露龈笑原因和治疗
微笑在颜面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现代审美认为露出适量牙齿的笑容是年轻的标志。微笑时牙和牙龈的暴露量取决于两方面:1)牙槽骨及牙的高度;2)微笑时上唇的位置。根据微笑时上前牙牙冠和牙龈暴露情况将笑线分为三类:微笑时,露出少于75%的上前牙牙冠,称为低位笑线;露出75%至100%的上前牙牙冠, 称为中位笑线; 若露出全部上前牙牙冠和部分牙龈, 则称为高位笑线。
一.露龈笑的定义
一般认为,最有吸引力的微笑:上颌牙齿切缘线与下唇内侧唇缘线平行接触;露上前牙不露下前牙;上颌露上前牙龈缘0~2 mm 。 超过2mm露龈量的笑容称为露龈笑,而国际上公认>3~4mm的露龈量是不美观的。
最有吸引力的微笑
露龈笑
二.露龈笑的病因
露龈笑是常见的一种口腔美学缺陷,临床上非常常见。导致露龈笑的病因复杂,与上颌骨、牙、牙龈、上唇、神经、肌肉等有关,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
1、上颌骨发育异常
上颌骨垂直向过度发育 (vertical maxillary excess VME),使得上唇相对过短,可造成露龈笑。此外上颌前突、上牙槽过长的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由于口唇闭合困难,同时覆𬌗、覆盖过大,使微笑时暴露的牙龈增多,与露龈笑的发生密切相关。
2、上唇提肌功能亢进
上唇提肌包括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降鼻中隔肌。微笑时上唇提肌收缩亢进,使上唇上提幅度过大, 或是上唇提肌肌纤维与口轮匝肌融合部位过度向下延伸接近唇缘处, 肌纤维收缩提起上唇的同时使口轮匝肌收缩变窄, 唇缘的上移幅度过大, 均可使微笑时牙龈的暴露量过多,产生露龈笑。
3、上前牙临床牙冠短
4、年龄
青少年在微笑时会暴露更多的牙龈,随着年龄增长,皮肤弹性减小,口周软组织下垂,微笑时牙龈显露减少。露龈笑症状会随着年龄增长而缓解, 甚至消失。
5、性别
露龈笑在女性群体中更为普遍,女性露龈笑的发生率约为男性的2倍。
三.露龈笑的治疗方法
1.正畸治疗
对于由轻中度颌骨垂直向和矢状向发育异常导致的露龈笑,内收或压低上前牙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目前常使用微种植钉支抗压低上前牙,但作用有限, 严重VME患者需联合正颌手术进行治疗。
2.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对于重度上颌骨发育异常患者,通过单纯正畸手术或其他代偿治疗无法改善露龈笑时,需要进行正颌正畸联合治疗。Le fort Ⅰ型截骨术可用于治疗上颌垂直向发育过度所导致的露龈笑;对于矢状向发育过度需要后退上颌前部牙-骨段的患者可行上颌前部骨切开术; 垂直向和矢状向均发育过度的患者,轻度垂直向发育过度患者可在上颌前部骨切开术中上移上颌前部牙-骨段进行矫正; 重度垂直向发育过度则需要同时行le fort Ⅰ型截骨术。
3.唇部重定位术
对于上唇提肌功能亢进或轻度的VME所导致的露龈笑,可以使用唇部重定位术来进行治疗。
4.临床牙冠延长术:
临床牙冠短的患者,可行冠延长术重建骨与软组织之间的良好关系,延长临床牙冠。
5.肉毒素A
近年来, 微创理念逐渐受到临床关注,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方法更容易为患者所接受。单纯由上唇提肌亢进所引起的露龈笑,可选择注射肉毒素A进行治疗,肉毒素A也可以作为其他治疗方法的辅助手段。肉毒素A通过拮抗钙离子抑制乙酰胆碱释放, 从而减弱肌肉收缩,改善露龈笑。多位学者的临床研究观察表明,肉毒素A可有效改善笑容,且爱笑的患者治疗后的笑容更自然,故可通过微笑训练以改善疗效。不同的治疗案例中可有1~3个注射点,针对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和颧小肌的Yonsei位点被证明是安全且有效的注射点,每一侧注射的肉毒素A的总剂量应为2-5IU。肉毒素作用时间短, 需在治疗后6个月再次注射以维持疗效。
6.透明质酸
鉴于对微创的需求不断增长,并观察到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后偶有注射位点疼痛、肿胀、过敏等并发症,有学者提出了一种更安全微创的治疗方法,使用透明质酸注射来改善露龈笑。在鼻翼外侧约3 mm与鼻唇沟交点处,垂直于皮肤表面进针直至抵达骨面,注射0.2~0.3 cc(单侧用量)的透明质酸。在不侵入提上唇鼻翼肌的情况下,透明质酸可压缩提上唇鼻翼肌的侧向纤维,抑制其深部运动,从而减少微笑时上唇的收缩,减少牙龈暴露。医师可在透明质酸注射后即刻观察到治疗效果,利于控制和调整。在不同临床观察中,其疗效最长维持效果时间为186至240天。
总之,露龈笑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对病因进行仔细甄别和准确判断,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现今微创观念十分受重视,对于单纯由唇部软组织活动异常引起的露龈笑可选择注射肉毒素A或透明质酸等非侵入式治疗方法。必须行手术治疗时也可优先选择创伤较小的手术,轻度颌骨发育异常可通过软组织处理进行代偿,从而减轻创伤。此外,露龈笑通常由多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故单一的治疗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需要临床医生根据具体情况为患者设计治疗方案,多学科联合治疗。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