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弱视的常见治疗方法
弱视治疗原则为矫正屈光不正,遮盖及弱视训练。至患儿达到对应年龄的视力水平。
3~5岁患儿视力在0.5~0.6以上;
6~8岁患儿视力应能达到1.0。
弱视矫下治疗完成后应注意定期随访观察避免视力再次下降。
在视觉系统发育过程中,有一个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的阶段,称其为敏感期。目前,关于敏感期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形觉剥夺性弱视,如先天性白内障等疾病的敏感期为出生到6岁;
斜视性弱视的敏感期为出生到9岁
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敏感期为出生到10~12岁。
因此,这就决定了弱视的治疗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即在其视功能形成关键时期结束之前必须进行相应的视功能治疗,一般建议在6岁以前,这是儿童视力发育的黄金时期。
屈光不正的矫正:对于发现弱视患者,首先进行睫状体麻痹散瞳验光,给予患儿充分屈光矫正,使清晰的物像落在视网膜上,同时可充分刺激黄斑从而提高视觉敏感度,达到提高视力的目的。
遮盖疗法:是治疗单眼弱视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单眼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及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遮盖优势眼可以减缓或消除优势眼对弱视眼的抑制作用,强迫使用弱视眼,从而促使弱视眼视力的提高。
使用弱视眼进行弱视训练
压抑疗法:利用阿托品的散瞳作用,使优势眼失去调节能力,不能形成清晰物像,从而增加弱视眼的使用。也可以通过改变健眼的镜片度数,来抑制健眼的远视能力。
药物疗法:多巴胺是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神经递质,人类视网膜的无长突细胞等神经细胞多巴胺含量较多。有研究表明视觉敏感度、色觉、视力等受多巴胺的影响。目前临床上应用不多。
精细功能训练:主要包括穿珠、描红、感知觉功能训练等,结合前述方法对弱视眼进行功能刺激,促进视力发育,从而提升弱视眼视力。
疾病发展和转归
对患儿进行积极有效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多数患儿最终能达到较好视功能
本文是张亚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