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宝活动后胸闷、气短、耐力差,微创介入巧治肺动脉瓣狭窄
专家简介:易容松,男,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师,广西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临床医学学士学位,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多年,曾到上海儿童医学进修学习。参与制定我国《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专家共识》及《中国儿童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专家共识》。 熟悉各种儿童常见疾病,擅长儿童心血管疾病的诊治。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儿童心血管专业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心电生理与起博学分会小儿心律学委员、广西医学会心电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宸宸今年3岁,平时身体耐力差,近期症状加重,活动后胸闷、气促,前往医院检查,心脏彩超显示肺动脉瓣狭窄。什么是肺动脉瓣狭窄?如何治疗呢?
肺动脉瓣位于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当右心室收缩射血的时候,肺动脉瓣应该充分的开放,如肺动脉瓣存在狭窄的情况,肺动脉瓣的开放就会受到限制,右心室的射出血量就会减少,进入到肺动脉中的血也会变少。
肺动脉瓣狭窄是一类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指的是肺动脉瓣在开放的过程中受到限制,不能充分的打开,以至于右心室射血功能受到影响。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8% ~10%。
肺动脉瓣狭窄程度,可用超声测量,大致的了解肺动脉瓣狭窄的情况。最准确的是做右心导管检查,包括右心室造影和肺动脉瓣的跨瓣压测定,即在肺动脉瓣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进行压力测定,二者相减就是跨瓣压力差。
肺动脉瓣的跨瓣压50mmHg以下,为轻度的肺动脉瓣狭窄,临床上通常无症状,可正常生长发育,生活能力基本不受影响。
跨瓣压50~80mmHg,为中度的肺动脉瓣狭窄,出生后应当随访观察,一般在20岁左右出现活动后心悸、气促,在右心室游离壁开始增厚时及时治疗。
跨瓣压>80mmHg,则可诊断为重度的肺动脉瓣狭窄,常在新生儿、婴幼儿期出现缺氧、紫绀、明显症状,需及时治疗。
先天性肺动脉狭窄首选微创介入治疗,经皮球囊扩张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利用球囊扩张的机械力量使粘连的肺动脉瓣叶交界处分离,以解除肺动脉瓣口狭窄,简便、安全、有效,日益受到患者的青睐。
介入手术在导管室进行,通过病人大腿根部的静脉(股静脉)穿刺后送入导管,测量完跨肺动脉瓣的压力差后,再送入合适大小的球囊到肺动脉瓣狭窄处,快速充盈球囊充分扩张狭窄的肺动脉瓣,来解决病人的肺动脉瓣狭窄。
介入球囊肺动脉瓣扩张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开胸、创伤小、恢复快。以往肺动脉瓣狭窄主要由外科治疗,需进行开胸手术,体外循环,切开狭窄的瓣环,手术治疗创伤大、恢复慢。
综上所述,肺动脉瓣狭窄主要表现为肺动脉瓣的先天性狭窄,心脏超声和右心导管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评估肺动脉瓣狭窄的程度。治疗的方法以微创的介入球囊扩张治疗为主。
本文是易容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