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一、概述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少见病,原因不明,其特征为胃肠道有弥漫或局限性嗜酸粒细胞浸润,常同时伴有周围血的嗜酸粒细胞增多。
二、病因
本病的病因不清楚,多数认为是外源性或内源性变应原导致的全身或局部变态反应所致。部分患者有食物或药物过敏史、荨麻疹、哮喘等病史,但大部分病人并无过敏性病史。有报道本病与食物蛋白抗原过敏有关,如牛奶、大豆、小麦、鱼肉、鸡蛋等,或者药物和菌体毒素、食物添加剂等亦为诱发因素。
三、受累部位及分型
整个消化道从咽部至直肠都可受累,其中以胃和小肠最多见。按浸润范围可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按嗜酸粒细胞浸润胃肠壁的程度分为:粘膜型、肌层型、浆膜型。
四、临床表现
因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有所不同。
1. 以黏膜病变为主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停止饮食中某种食物后症状改善或消失。查体可发现皮肤湿疹、鼻炎、贫血、踝部浮肿,病程长者可有体重减轻。
2. 以肌层病变为主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幽门梗阻和肠梗阻症状。
3. 以浆膜病变为主者,表现为腹膜炎和腹水的症状和体征。
五、诊断
Talley标准
(1)存在胃肠道症状。
(2)活检病理显示从食管到结肠的胃肠道有1个或1个以上部位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0/HPF),伴周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8×109/L)。
(3)除外寄生虫感染和胃肠道以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如结缔组织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克罗恩病、淋巴瘤、原发性淀粉样变性Menetrieri 病等。
Leinbach标准
(1)进食特殊食物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和体征。
(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8×109/L)。
(3)组织学证明胃肠道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浸润(>20/HPF)。
六、治疗
1. 治疗原则
去除过敏原,抑制变态反应和稳定肥大细胞,达到缓解症状,清除病变。
2. 饮食的控制
对于确定的或可疑的过敏食物或药物应立即停止使用。没有食物和药物过敏史者,可采取序贯法逐个排除可能引起致敏的食物,诸如牛奶、蛋类、肉类、海虾、麦胶制品以及敏感的药物。许多病人在从饮食中排除有关致病食物或药物后,腹部疼痛和腹泻迅速改善,特别是以粘膜病变为主的病人,效果更明显。
3. 糖皮质激素
激素对本病有良好疗效,一般应用醋酸波尼松20~40mg/d,口服,多数病例在用药后1~2周内症状即可改善,表现为腹部痉挛性疼痛迅速消除,腹泻减轻或者消失,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水平。以腹水为主要表现的浆膜型患者在激素应用后7~10天腹水完全消失。远期疗效也比较好。个别病例激素治疗不能完全消除症状,加用硫唑嘌呤也能取得良好疗效 (50~100mg/d)。
4. 手术治疗
病变局限以肌层浸润为主的患者,常有幽门梗阻或小肠梗阻,可考虑行胃次全切除或肠段切除或胃肠吻合术。术后如仍有症状或嗜酸粒细胞升高者,尚可应用小剂量强的松,5mg或2.5mg/d口服,维持治疗一段时间。
七、预后
本病是一种自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虽可多次反复发作,但预后良好。
本文是黄玉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