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柱结核初治手术失败翻修策略
2019年全球1,000万人新发结核病,140万人因结核病死亡,46.5万人感染耐药结核 。中国新发病例数占全球8.4%,位列第三 。2019年接近50万人罹患耐利福平结核,其中78%为耐多药结核,中国耐药结核新发数量占全球14%,位列全球第二。脊柱结核占骨关节结核总数的50%。脊柱结核患者初次术后失败,需接受翻修手术。脊柱结核患者初次术后失败的临床表现:内固定失效、假关节形成、后凸畸形、脊髓神经损害、窦道/脓肿。此类患者合并症多:其它部位结核、贫血、低蛋白血症、免疫抑制状态等。
典型病例一 颈椎结核翻修手术(女性,59岁)
外院初次手术:颈椎前路ACCF+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1年窦道、内植物松动移位、颈椎后凸、脊髓功能ASIA分级D
入院后颅骨牵引7kg 牵引前 牵引后
取出后路内固定 取出前路内固定
翻修术后1周
翻修术后2年半,植骨融合良好
翻修术后2年半颈椎活动范围满意
典型病例二 颈椎结核翻修手术 (男性,38岁)
外院初次手术:颈椎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半年(内固定松动移位、颈椎后凸、脊髓功能ASIA分级E)
翻修术后1周 翻修术后2年3个月取出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良好
典型病例三 胸椎结核翻修手术 (男性,41岁)
外院初次手术: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2年(内固定断裂、钛笼移位、后凸畸形、脊髓功能ASIA分级D)
翻修手术: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取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翻修术
翻修术后5个月,腰背痛改善,行走自如,左下肢肌力恢复至V级,后凸Cobb角=14.6°
典型病例四 胸椎结核翻修手术 (女性,51岁)
外院初次手术:胸椎结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2年内植物失效、后凸畸形伴背痛
翻修术后1周
典型病例五 胸腰段结核翻修手术 (女性,58岁)
初次手术:胸12、腰1椎体结核后路病灶清除钛笼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9个月内植物失效、窦道形成、后凸畸形
翻修术后半年
典型病例六 腰椎结核前路术后翻修手术 (男性,26岁)
初次手术:腹膜后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2年内植物失效、假关节形成、窦道形成
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取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翻修术2年,植骨完全融合
典型病例七 腰椎结核前路术后翻修手术(男性,34岁)
外院初次手术:腹膜后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2年内植物松动、假关节形成、窦道
术中取出前方内固定 翻修术后3年,植骨完全融合
典型病例八 腰椎结核后路术后翻修手术 (女性,42岁)
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取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翻修术后1年,植骨完全融合
典型病例九 腰椎结核后路术后翻修手术 (男性,74岁)
初次手术:腰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1年植骨不融合、椎管内脓肿、马尾综合征
后路内固定翻修,前路微创OLIF通道下取出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
讨论
一、 初次术后失败原因分析包括:1、内固定方式不合理;2、病灶清除不彻底、植骨不充分;3、化疗不规律;4、耐药结核;5、其它原因。
二、 翻修手术入路选择策略,基于初次入路、脊髓神经压迫位置、骨破坏程度、内固定情况、一般情况选择
1、 对于腰椎结核,如果后方固定松动,翻修手术选择前后路联合,否则采用前路(可OLIF通道下完成)
2、 对于胸椎结核,如果后方固定松动,翻修手术选择前后联合路,否则采用前路
3、 对于颈椎结核,翻修手术选择前后路联合
三、 植骨融合策略
1、彻底病灶清除(死骨、脓肿、肉芽组织、移位钛笼、吸收的植骨块)
2、良好的植骨床处理,三面皮质髂骨块
3、窦道并非必须切除
四、内固定翻修策略
1、 如果初次手术采用前路内固定,翻修手术时一般已经松动,需要取出内固定,改为后路内固定
2、 如果初次手术采用后路内固定,翻修手术时内固定松动,需要延长内固定节段,没有松动,可以保留
3、 内固定跨越节段不要过长,CoCrMo棒或卫星棒可用于强化固定强度
本文是崔旭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