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儒家的情志养生思想
老子养生思想:
“治人事天, 莫若啬。夫唯啬, 是谓早服……是谓深根固柢, 长生久视之道。”《老子·第五十九章》
啬者, 节俭、吝惜之谓。这一“啬”字, 实寓有爱惜精气神的意思。精、气、神乃人生三宝, 啬神、啬精、啬气, 才可令神全、精充、气足。“长生久视”是活得长久、终其天年的意思。精气神三者充盛不衰, 即能固其本源, 得其根本, 安享天年。。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老子·第十九章》) 。
外表单纯, 内心朴素, 减少私心, 克制欲望, 才能保持内心的清净明澈, 是养性之本。
“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老子·第四十四章》) 。
名利财货都是身外之物, 无法同珍贵的生命相提并论, 其贵身、爱身的思想对养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也被后世养生家所推崇。
“至虚极, 守静笃” (《老子·第十六章》) 。
老子“清静无为”的养生理论。他认为惟有清虚静泰、避免妄动, 才符合万物生存的客观规律。
“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 燕处超然” (《老子·第二十六章》) 。
知足常乐, 不为名利所动, 对于寻常百姓已属不易, 对于养尊处优者就更为难能可贵。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 如果一味争名逐利, 或是心术不正、恃才傲物, 又如何真正潜心学术、事业, 又何谈造福于民呢?。因此只有做到淡泊名利、无为自然, 才能心境高远、气血调和, 自然就不易发生疾病。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恶, 故几于道……夫唯不争, 孤无尤” (《老子·第八章》) 。
水滋润万物却甘心居于下位, 而至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 因此就没有过失也就不会有怨尤。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弊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夫惟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第二十二章》) 。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普通人只知贪图眼前利益, 急功近利, 往往适得其反。老子告诫人们要开阔胸襟, 充分考虑客观情况, 把握事物的规律, 就可以做到“不争”。
总之,老子的情志摄生思想寓有浓厚的哲学内涵, 他所倡导的“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静神思想, 以及“谦下不争”“曲则保全”等退让思想虽然带有一些消极和神秘色彩, 但其中的合理部分对于养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 成为后世诸多养生思想的泉源, 在中医养生学著作中也有着生动体现。
庄子对于情志的认识,主要分为两个层次。
《庄子·达生》云:“夫忿滀之气,散而不反,则为不足。”
庄子认为七情是“德之邪”“道之过”,会损伤形体和精神,不利于养生。因此主张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虚无,不对外物产生情愫,即“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此为较高层次。
另一方面,庄子也发现人体是很难绝情愫,因此提出情志产生后的应对办法:保持中道。
《庄子·在宥(you宽容)》“人大喜邪,毗(pi)于阳;大怒邪,毗于阴”,指出人体的情志应该适当发泄,但是不能太过,太过则会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衡,不利于养生。
孔子养生讲德
孔子指出“大德必得其寿”(《中庸·第十七章》)
《论语·季氏》中言:“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矣,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认为老人的情志问题主要在于“得”的处理,得主要是指得失之心,患得患失。
先贤的情志养生思想我们是要好好体会的。
本文是肖振卫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