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志养生非常重要
情志不遂百病由生
孙思邈认为情志变化导致的气血变化可对人体产生影响。情乃人之常情,但情志变化要与机体的功能活动保持协调统一,情志太过或不及均可伤及脏腑,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非常推崇养性之道,将修身养性、慎情志贯穿于日常生活,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性、保持心情愉悦、情绪稳定,以维护精气、增强体质,达到却疾延年的目的。
徐春甫认为
1对人体有所伤害的情志主要有:喜乐、忿怒、悲哀、思虑、忧愁、惊恐、憎爱七种。
喜乐: 认为大喜损伤人的心神和阳气,导致荣卫不行,易生痈疽;
忿怒: 认为大怒伤肝伤阴,最终可能导致薄厥之病(类似于中风);
悲哀: 认为悲哀过度致阴缩、不举、胁痛、尿血,久之可致气结,气结而伏热不散,久之则气血两虚,疾病纷杂而至;
思虑:认为遇事忧愁不止,容易伤肺,导致胸膈满闷隐痛,精神恍惚,四肢乏力,不思饮食,夜寐不安,女子则月经量少,憔悴;
忧愁惊恐:认为惊恐过度,不能自行排遣,可致心烦、自汗、饮食无味,恐惧长时间不解,则骨痿瘛疭,遗精,而致气逆,则发为吐血,妇人则为不孕;
憎爱:认为憎和爱皆可损性伤神,以致痴迷与憔悴
2情志调养,在于形神双修
徐春甫认为养生需养神与养形相结合,不可偏废。
其认为“形者,载神之车,神去则人死,车散则马奔,自然之至理”。
养神之要在于养气,气清而神爽,何为清,清即专精,不为物杂,安而不动,可为静,静身则养神,保持清静之气,消除思虑,冥想内视,可使身神合一,达到真人的境界,养神的益处在于若不能服药,但知爱精气神,亦得一两百年寿也。
形体亦重要,其认为“形者,神之宅,莫不全宅以安生,修形以养神。若气散归空,游魂为变,火之于烛,烛靡则火不居,水之于堤,堤坏则水不存”,故而对于形体的养生又有导引、药饵、禁忌等各种方法。
情志调理的关键,徐氏认为是对欲望的控制,即“先除欲以养情”,劝解人们清心寡欲,以保全性命,
药物所及与不及
“怒”是肝气动了以后, 过及的状态, 怒伤肝, 因此《内经》教导人们学会“制怒”。一是“无恚(hui)嗔(chen)之心”, 以不怒为最高境界;二是将怒气转化出去, 否则无形的怒气如果结合痰、瘀血等其他病邪, 就会变成有形的东西, 例如肿瘤。
中医可通过“疏肝解郁”的方法, 服用一些疏肝理气药, 这些药都有辛味, 辛主发散, 可根据辨证选用舒肝丸、逍遥丸等
《寿世青编》卷上以“勿药须知”作为开篇, 提“盖药能治五行生克之色身, 不能治无形之七情”
总之,人不逍遥,药也不会让你逍遥。
药所及是形而非神。
情志过和不及是万病之源,
加强个人修养才能延年益寿。
本文是肖振卫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