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有的人肠道息肉切除了还会复发,甚至恶变?
首先,我们必须要有这样一个概念,什么是肠道息肉?它最容易发生在什么地方?顾名思义,肠道息肉就是长在肠道里面的肉坨坨。最常见的生长部位是结直肠,尤其是直肠,这也是为什么结直肠癌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肠道息肉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
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
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
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
腺瘤性息肉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很多肠道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本身就是癌前病变,如果不治疗的话,基本上迟早都会癌变,这个时间一般在5年左右。
原则上来说,手术切除息肉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小息肉一般在行结肠镜检查时予以摘除并送病理检查;而直径>3cm的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应手术切除:腹膜返折以下的经肛门局部切除,腹膜返折以上的应开腹切除或在腹腔镜下手术切除。可为什么有的病人切除息肉后还会复发,甚至恶变成癌呢?
对此,首先,我们一方面要了解的是,单纯的手术治疗肠息肉只是将突出的息肉或者病变的息肉切除掉了,并不是从病因入手进行治疗。另一方面,手术后,肠息肉产生的病因和生长环境依然存在,这也是为什么手术后肠息肉反复发作的原因所在。大肠息肉患者在息肉切除术后较常发生的是息肉复发和癌变。一般来说,复发的危险性从术后5年的20%上升到术后15年的50%,多发性息肉的复发率更高,术后15年的复发率可高达80%。其中以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术后局部复发率最高,一般认为这种复发多为原肿瘤切除不当,致使肿瘤残留所致。研究显示:复发的腺瘤都有癌变的潜在危险,绒毛状腺瘤术后患大肠癌的机率高于正常人群的8倍以上。同时,大肠腺瘤具有多发倾向,而多发的腺瘤可同时发生,亦可先后发生,因此对大肠腺瘤术后的病人进行随访观察非常必要。
本文是莫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