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男性备孕注意事项-助你一生好孕

发表者:杨海 人已读

虽然男性备孕不像女性那么复杂,但这其中也有不少注意事项,备孕无小事。认真阅读此文,助你一生“好孕”

男性“生育黄金期一般来说,25~35岁时,男性身体机能相对较好、精子质量较高,所以,最好在35岁之前是男性最佳生育年龄。

备孕时间精子在睾丸曲细精管内的产生过程大约需要74天,之后进入附睾继续成熟大约需要16天时间,这样一个成熟精子的产生过程大约需要90天,因此建议提前3~6个月开始备孕。

备孕检查:夫妻两人有了“生育计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体检。因为孕前检查是预防出生缺陷的第一道防线。1.体格检查 了解生殖器官发育情况,如阴茎发育、睾丸大小、质地,有无精索静脉曲张,输精管缺如,附睾肿块或硬结等。2.精液分析 了解精液液化状态、精子活力、精子浓度、精子形态,初步判断生育能力。3.优生检查 支原体、衣原体,优生四项,了解是否有微生物、病毒的隐性感染等;ABO+RH血型检查,了解是否存在影响优生的血型因素。4.传染病筛查 有肺结核、乙肝等传染病等的人,还应去做相应的特殊检查,看看是否适合此时怀孕。5.遗传学咨询 有复发性流产及家族遗传病史的人也应找专业医生,看看是否适合生育后代。因此,备孕前,不仅仅是查个精液,看看精子数量和精子活力就可以,需要更详细地了解男性的健康状况。

四远离精子“杀手”孕育健康宝宝,优质的精子非常重要。而精子非常敏感,除长期抽烟、酗酒外,备孕男性还要注意远离以下几大精子“杀手”。(1) 温 阴囊内比腹腔温度低1-2度,这是让睾丸内精子生长过程比较适宜的温度,但生活中,蒸桑拿、泡温泉、穿紧身裤、长时间骑自行车、把笔记本电脑放在大腿上等“加温”行为,都可能伤害睾丸,影响精子质量。(2)化学毒物 有毒有害物质也是精子的“敌人”。苯、甲醛、塑化剂、重金属等化学有害成分都要避免。其中甲醛、氡气、苯、二甲苯和某些放射性物质等是室内装修最常见的毒性物质,对男性精子质量和胚胎发育有很大影响,所以对新建和刚装修的房子,一定要通过有相关部门的检测,达标后方可入住,无论冬夏都要注意开窗通风。(3)生殖感染 夫妇双方的生殖健康是备孕的基本前提。前列腺炎、精囊炎、尿道炎、睾丸炎、附睾炎等生殖感染问题,会影响精液质量。因此,有此类问题的男性应尽早看医生,听从医生的建议。(4)特殊职业 特殊职业如油漆、电焊、皮革制造业、一些化工企业、厨师、加油工等,由于这些职业对男性的生殖功能有一定影响,建议未婚或未育者,要做好防护;对本来生殖能力就有所下降的男性,最好能够更换工作。避免得了“票子”,没了“孩子”这种情况的发生。

五良好的生活习惯:(1)运动适度 研究发现,经常进行运动锻炼的男性,精液的多项指标都比不爱运动的男性强,尤其在精子活力方面,规律锻炼男性更好。建议每周运动3次,每次半小时至一小时,游泳、慢跑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运动不宜过量,有精索静脉曲张的男性应在医生指导下运动,有前列腺炎的男性应避免久坐、长时间骑车等。(2)少熬夜 睡得不好,可能连与爱人亲热的欲望都会减小,勃起功能也会受影响。长期熬夜、睡眠不足的男性,身体机能和抗病能力都会下降。建议每天11点前上床睡觉,睡够6~8个小时。(3)合理选用或者尽量少用护肤品 有些护肤品,尤其是女性化妆品中具有一定的雌性激素,长期使用会引起男性性腺轴功能紊乱,影响睾丸生精功能。(4)保持好心情 备孕期间,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紧张、焦虑反而会增加生育难度。哪怕现在的生育健康面临着一定的问题,也不用过于紧张。(5)规律性生活 研究发现,每周两次性生活的夫妻比偶尔性生活的夫妻,怀孕几率更大。如果你的妻子月经周期很规律,那么在排卵期受孕的可能性肯定更大。当然,大家也无需刻意追求怀孕的“最佳性爱时间”,这容易导致精神过于紧张,反而不利受孕。(6)尽早戒烟、戒酒 大量研究都表明,吸烟对男性睾丸和生殖细胞有不利影响,不仅会影响男性精子质量,破坏其DNA完整性,还会增加婴儿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甚至可能影响下一代的生育能力;酒精会对睾丸内的生精细胞产生负面影响,易造成精子畸形率升高。虽然精子有一定生长周期,醉酒后3个月再怀孕,精子会新生,不会受到酒精伤害,但人体非常复杂,不良生活方式对人体的伤害是累积的、不可逆的,要趁早改掉生活中的坏习惯。

六合理饮食饮食应该丰富多样 备孕期间,最关键的不是多吃所谓的“养精食物”,而是要做到均衡营养:食物种类要丰富,各种营养素都要有。水果和蔬菜,肉类、奶制品、谷物等一个不能少。苹果、西红柿有助于改善精液液化状态,核桃等坚果对精子质量有帮助。两样东西得少吃 棉籽油中含有的成分“棉酚”,会损害生精细胞,影响人的生育能力,甚至可以用作避孕成分,因此应该避免摄入棉籽油;芹菜对男性生育有不利影响,打算生育的男性也应适当少吃。此外辛辣刺激性食物,易酿湿生热,也应少吃。

本文是杨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