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黄郁林 三甲
黄郁林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 耳鼻喉科

腮腺粘液表皮样癌

10365人已读

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来源于腺体及小涎腺腺管的上皮细胞,是涎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常见好发部位为腮腺及口腔内的小腺体。发病部位以大涎腺为多,约62%发生于腮腺,占腮腺原发恶性肿瘤首位。因其临床表现类似多形性腺瘤,术前易误诊。

粘液表皮样癌是腮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单侧多见。肿瘤产生的黏液样囊肿有沿着最小阻力路径展开的倾向,即沿着腮腺浅叶进入皮下脂肪和皮肤真皮层,故多数肿瘤位于腮腺浅叶,易侵犯皮下脂肪及皮肤;有时会向深叶侵犯(跨深浅叶),少数位于深叶。形态可为类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状。

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见,也是儿童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为腮腺无痛性包块,病程长短不一,肿块质韧,活动度差,多因患者较年轻且病程长,术前易误诊为良性肿瘤

CT平扫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可有斑点状钙化;密度不均匀,内可有片状低密度区(提示含有丰富的黏液细胞及其产物)、小囊状(说明黏液成分较少)、或裂隙状低密度区(随恶性程度增高病灶内黏液含量逐渐减少,实性成分增多)。肿瘤边缘模糊,呈掘足样改变,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CT表现无特异性, 主要为边界欠清,提示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强化较明显提示肿瘤血供较丰富, 这些应考虑到恶性病变可能,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病理组织学表现: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三型。高分化表现为良性肿瘤,低分化型表现为典型的恶性肿瘤,中分化介于两者之间。在显微镜下,黏液表皮样癌中主要有两类细胞,一类是分泌黏液的黏液细胞,而另一类是不分泌黏液的其他细胞,包括鳞状细胞、中间细胞,以及透明细胞。

分化较好(高分化、低级别)的黏液表皮样癌,往往边界相对清楚,而黏液细胞较多,可形成大小不一的含黏液的囊性区;在超声上,则表现为囊实性混合回声肿物,或低回声为主的实性肿物,外形欠规则,边界尚清,常可见包膜,钙化灶较少见;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不多见。

分化较差(低分化、高级别)的黏液表皮样癌,则黏液细胞较少,多呈实性,生长更具有浸润性,而使得边界模糊不清,且钙化、坏死区也更为常见;在超声上,大多表现为中低回声为主的实性肿物,外形不规则,边界模糊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钙化斑、片状液化坏死区;同侧颈部常可见异常淋巴结。

免疫组化:P63基因蛋白部分阳性,S100蛋白阳性,CEA局灶性阳性,CK7阳性,Ki-67阳性指数为2%,特染AB-PAS染色阳性。

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预后主要取决于年龄、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高分化的黏液表皮样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8%,而低分化者则仅为56%。年轻患者、女性、发生于腮腺者,相对于年老患者、男性、发生于颌下腺者,预后要好。


黄郁林
黄郁林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 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