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赵鲁予 三甲
赵鲁予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妇幼保健院 耳鼻喉科

疱疹性咽峡炎

1899人已读

最近好多小朋友会出现高烧不退、咽峡部满是“溃疡”、哭闹、流口水、食欲不佳等多种症状,让家长心疼不已。这种情况可能是不是普通的感冒发烧,而是疱疹性咽峡炎。

1624883099.png

疱疹性咽峡炎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好发于秋季,它是常见的一种具有流行性的病毒性咽炎。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

1624883100.png

潜伏期2-7天,患儿没有任何症状,但体内病毒在大量复制。

2.前驱期1-2天,突然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38℃-40℃,并伴有咽喉红肿、食欲不振等症状。

3.水疱期2—3天,除高烧外,口腔上腭粘膜出现水疱。

4.溃疡期,低烧或退烧,但也到了患儿最痛苦的时期,因溃疡疼痛出现流口水甚至拒食的现象。

病因

疱疹性咽峡炎大多为柯萨奇病毒所引起,A组2、4、6、9、16、22型皆可引起此病,B组1~5型也可致病,但较少见。此外,埃可病毒3、6、9、16、17、25型和肠道病毒70型也可引起本病。当过度劳累、气温突变、身体受凉或其他因素,使儿童身体免疫能力低下,更易感染病毒。病毒自鼻咽、口腔侵入至呼吸道及消化道局部黏膜,在黏膜上皮细胞以及咽部或肠壁淋巴组织居留和增殖。病毒由原发灶经淋巴通道扩散至局部淋巴结或进入血循环产生病毒血症,到达全身各脏器引发各种病变。

1624883101.png

流行病学

1.疱疹性咽峡炎发病率高,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但感染发生率与季节、地区、年龄、社会经济及卫生状况均有关。全年均可患病,但高峰一般发生在一年中温暖、湿润的季节,以夏秋季常见。此外,感染存在聚集现象。

2.7岁以下儿童发病居多,主要为散居及托幼机构儿童,免疫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发病率会明显下降。

传播途径

1.粪-口传播,即病毒通过大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又进入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染人。

2.消化道及呼吸道传播,即通过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或隐性患者飞沫传播,或者食用被污染的不洁饮食而造成感染。

3.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食品、衣物、用具而传播。

1624883101.png

症状

1.疱疹性咽峡炎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

2.以悬雍垂、扁桃腺和软腭边缘出现散在性小疱疹,伴有发热、咽痛和肿胀。在鼻咽部、扁桃体、软腭部出现散在数枚灰白色小疱疹,直径2~4mm,周边有红晕,逐步破溃呈黄色溃疡,通常4~6日可自愈,少数至2周。损害很少发生于口腔前部,牙龈不受损害。

3.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

注意事项

1.注意消毒隔离,避免患儿与外界接触。

2.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消毒方法可用消毒剂消毒、热水煮沸等。

3.家长帮助患儿保持口腔清洁,早晚刷牙,饭后可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年龄较低儿童可以用生理盐水帮助其擦拭口腔。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4.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外用药物也要按照医生指导按时涂抹。

预防措施

1.便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吃生冷食物,喝生水,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人接触儿童前,换儿童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孩子的贴身衣物以及平时喝水容器等应保持干净卫生。

4.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但若需要出去,一定要对孩子进行防护,防止病菌侵袭。

5.如果室外温度变化较大,注意适当的增减衣物,减少孩子的不适感。

温馨提示:应密切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有无肢体抖动、易惊、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心率、血压等,一旦出现危重信号,需及时就诊或复诊。专家提醒,即使已经得过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可能还会得。因为引起这两类疾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就算感染过,对其中一种病毒免疫,但对另一种病毒还是没有免疫力,所以可能会重复得病。因此建议家长注意儿童的手部卫生,勤洗被、晒被。去人员密集场所一定要记得戴口罩。另外,可接种EV71疫苗(6月龄~5岁),最好在12月龄前完成2次接种。

山东省妇幼保健院 赵鲁予

每周二、四、五、六全天


赵鲁予
赵鲁予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妇幼保健院 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