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了支原体以后如何治疗?怀孕或哺乳期女性感染了支原体怎么办?
直奔主题,这篇文章为大家分享几个问题:感染了支原体以后是否需要治疗?如何治疗?治疗还未转阴怎么办?以及怀孕或哺乳期女性感染了支原体的问题。
1.感染以后如何治疗?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并非所以支原体感染都需要治疗。不同情况的具体选择如下:
(1)如果男女双方均无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相关症状,仅解脲支原体检测阳性,考虑为携带者,不必治疗。
(2)解脲支原体经感染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仅复查时解脲支原体实验室检查结果为阳性时,应考虑是否转为 解脲支原体携带,不必继续进行药物治疗。
(3)男性若确诊为解脲支原体性尿道炎,建议同时治疗性伴侣,期间注意避免无保护性交。
(4)男性精液质量异常且有生育需求时,男女双方建议同时治疗一疗程。
(5)如果能够进行生殖支原体检测,应该在怀疑尿道炎和宫颈炎时积极进行生殖支原体检测。
(6)治疗盆腔炎时,应考虑支原体可能参与盆腔炎的发病,抗菌谱宜覆盖支原体。
2.治疗方案的选择
因为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因此支原体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耐药。因此,内酰胺类及糖肽类抗生素对支原体无效,应当选择抑制蛋白合成的抗生素。人型支原体对林可霉素敏感,但对红霉素耐药;与之相反,解脲支原体对红霉素敏感,但林可霉素耐药。另外还可以选择氨基糖苷类及四环素类抗生素。
常见的治疗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方案为
(1)多西环素 100mg,bid,7d;
(2)阿奇霉素 1g,单次口服,或 0. 25g,qd,首剂加倍,共 5~7d;
(3)左氧氟沙星 500mg,qd,7d;
(4)莫西沙星 400mg,qd,7~14d。
其中生殖支原体感染的治疗面临着耐药性的挑战,近10年来生殖支原体对一线治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的耐药性以及二线治疗氟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的耐药性在全球升高。目前大环内酯类为治疗生殖支原体的一线用药,有两种治疗方案:
(1)阿奇霉素1g,单次口服,和1.5g的延期5日疗法(即第一天500mg,随后2~4天为250mg/天);
(2)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治疗生殖支原体感染的二线用药,其中应用最多的是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用法为:莫西沙星400mg,qd,7~10d;
(3)多西环素仅对30%的病人有效,若以上两种治疗方案失败,可尝试多西环素100mg,bid,14d;
(4)在以上治疗都失败的情况下,可选择普那霉素:1g,qid,10d。
此外,对于反复发作或者难以清除的支原体感染,可以选择中药或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案,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 用辨证论治及辨证辨病相结合的思路组方选药,不仅能抑制或杀死病原体,还能调节全身气血阴阳平衡,改善泌尿生殖道微生态,提高免疫力,在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方面要优于西药,且毒副作用小,不易耐药,复发率低。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对于治疗难度较大的男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有独到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滋阴扶正,清热解毒利湿为治疗方向,临床疗效显著。
3.孕妇/哺乳期女性治疗该怎么办?
生殖支原体感染与早产和自然流产风险的轻度增加有关,孕期使用阿奇霉素不会增加出生缺陷或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妊娠伴无并发症的生殖支原体感染可采用3天阿奇霉素治疗方案(首次1g,第2~3天500 mg,每日1次)。
已有很多证据表明解脲支原体可以导致羊膜腔内感染。但是,上世纪在美国进行了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共纳入 4900 余名妊娠妇女,研究结果表明,母体孕中期阴道解脲支原体的定植与胎儿低出生体重、胎膜早破及早产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目前认为不需要对孕期下生殖道检出解脲支原体的患者进行干预和治疗。
对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或妊娠期上生殖道生殖支原体感染妇女的用药选择有限。FDA认为孕早期使用多西环素是安全的。
需要注意的是:孕期禁忌使用莫西沙星!母乳喂养期间禁止使用莫西沙星和普那霉素!
4.怎么确定治愈了?
随访:明确为支原体感染的患者需要在治疗后随访,采用培养法宜在停药后两周复查,采用核酸检测法宜在停药后4周复查。复查为阴性,则为临床治愈。
夫妻或伴侣中若有一人怀疑感染了支原体,双方应同时到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而不是以没有明显症状为由不去就医.应当到有条件的医院做支原体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了解支原体对何种药敏感,再选择药物进行治疗,这样才能有效的做到合理用药,及时彻底治愈。
参考文献:
张岱,刘朝晖.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性科学,2016,25(03):80-82.
王双双,刘啸林,王义聪,慎津进,李振红,杜美.2016生殖支原体感染欧洲指南解读[J].中国性科学,2020,29(12):122-125.
范宇平,潘家坪,胡烨,黄文强,王羽,阮井玲,李赟,滕晓明.男性生殖道溶脲脲原体感染与IVF结局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4,20(01):59-62.
本文是晏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