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黄志权 三甲
黄志权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口腔颌面-头颈外科

腭离奇“肿物” 竟为异物

1037人已读

盛夏七月,一位年轻的妈妈忧心忡忡地抱着年仅10个月的小男婴走进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妈妈惊慌地描述,孩子上腭长了一个黑色“肿物”,但是什么时候长出来的,也毫无印象。

惊!口腔上腭真的长有黑色“肿物”

听完孩子妈妈简单的介绍,主诊医生黄志权副教授准备对孩子进行详细的口腔检查。无奈孩子太小,对检查非常抗拒,剧烈挣扎,最终只能做粗略的检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这么个乖巧可爱的小男婴,上腭部竟然真的“长着”一个圆形黑色“肿物”。光从外表看,肿物表面光滑,黑亮,边界清楚,可能是“血疱”;然而,简单的触诊后却发现:“肿物”活动度小,质硬。


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黄志权副教授也不免疑窦丛生:不能排除黑色素神经外胚瘤(MNTI)。但该病并不常见,而且“肿物”在灯光照射下反光较明显,形状异常规整。考虑到MNTI虽为良性肿瘤,却具有恶性侵袭的生长模式,及早确诊及手术,才能避免广泛的颌骨破坏。黄志权副教授立即安排了相关术前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孩子颌面部CT显示:硬腭中部下侧小结节影,密度与脂肪相仿,考虑良性病变,脂肪瘤或错构瘤可能。由于诊断仍未明确,经过讨论,在排除手术禁忌及非手术治疗方法后,虽然患者年龄较小,麻醉和手术风险均较高,但为了避免肿瘤的侵袭,黄志权副教授仍决定为小患者尽快安排手术。


叹!“肿物”取出 原为异物吸附

mmexporteb9e72c7f3063bb87845ea68dafd15e3_1626762002283.jpeg

7月3日上午,手术如期进行。常规麻醉并消毒后,术野清晰暴露在眼前,参与手术的医务人员不由得都绷紧了神经。黄志权副教授仔细探察“肿物”,当用弯钳探寻“肿物”与邻近组织的边界时,“肿物”竟然被轻轻撬下来了。众医务人员大感意外,仔细查看上腭,上腭粘膜已经出现压迫吸收,并且贴近上腭骨表面。再仔细观察所谓的“肿物”,竟然是一个1x1cm大小的半球形黑色塑料异物。其底部光滑,粘在患儿上腭中部粘膜后,通过吃奶吸吮等动作,异物与上腭更加紧密贴合,状似“肿物”。


医护人员仔细追问患儿家长得知,这个“肿物”可能是玩具公仔的“眼珠”!众人感到惊讶之余,也为幼儿避免了有创手术感到欣慰。但也不禁后怕起来——万一异物松脱,不慎坠入患儿气管,后果将不堪设想。




上腭异物取出后

mmexport741de424b7dfa01fb5b53a315efaf73b_1626762020959.jpeg

上腭取出的异物

mmexport9ff9a8b142f8fc6b54debdd88d3f60d2_1626762023380.jpeg

主诊医生黄志权副教授透露,在临床,异物入口,导致口腔损伤的案例不少,但像此类异物吸附的案例还是首次见到。黄教授提醒年轻的家长要时刻注意婴幼儿的日常活动,尽量避免其接触容易松脱小零件的物件;注意教育幼儿不要啃咬吸吮异物;同时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避免嬉笑打闹,以免误吞误吸。一旦发现孩子口腔有异常情况时,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黄志权
黄志权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口腔颌面-头颈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