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周少娜
周少娜 主治医师
垂杨柳医院 皮肤科

咖啡斑上长黑点?它的名字叫“斑痣”,是一种雀斑样痣

12788人已读

Nevus spilus)也称为斑点状雀斑样痣,由浅棕色背景斑片和许多叠加的深色斑丘疹组成。常见于躯干和下肢。深色斑点直径从1mm6mm不等。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皮肤科周少娜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皮肤科周少娜


斑痣的背景色素病变通常对应于或咖啡斑或单纯性雀斑样痣,而上面的黑点可以是各种痣:如交界痣、复合痣、皮内痣、发育不良痣、Spitz痣、蓝痣或日光性雀斑样痣,以及先天性色素痣。

斑痣大小差异很大,从小的、孤立的到巨大的或节段性的,并且可能与某些遗传性综合征有关。最近的发现表明,斑痣是通过与 Ras 通路相关的基因中的合子后突变表达的嵌合现象,因此是嵌合 RAS 病的一种皮肤表现。

斑痣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估计为 0.2-2.3%。可能在出生时就存在(先天性)或在儿童时期发病,甚至在 20 岁之后发生。

分型

分为斑疹型斑痣和丘疹型斑痣。其中,斑疹型斑痣中发生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性比丘疹型要高得多。

斑疹型斑痣的特点是暗色斑点完全平坦,在浅棕色背景上分布相当均匀,类似于圆点图案。斑疹型的黑斑呈雀斑样痣和数个黑色素细胞巢,位于乳头顶端的真皮表皮交界处。

丘疹型则由大小不同且分布相当不均匀的深色丘疹构成,类

似星图。在组织病理学上, 丘疹型斑痣的大部分黑斑为真皮或复合痣色素痣。


斑痣恶变几率大吗?

斑痣恶变的绝对风险未知,认为在0.13%-0.2% 之间。回顾已发表的文献,大多数恶变病例见于白种人或黑人患者,躯干(64%)多于四肢(36%),男女比例为56:44,平均年龄为49 年。一般认为:

  • 大小≥4 cm 时,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似乎会增加。巨大先天性痣(成年期>20厘米)发生黑色素瘤的风险为5-15%;

  • 出现的时间:两项研究报告说,在大多数黑色素瘤病例中,NS 是先天性的

  • 类型:为斑疹型而非丘疹型时,患黑色素瘤的风险可能更高

  • 节段型斑痣:根据当前文献,节段型斑痣患者发生黑色素瘤的风险似乎随着病变 >40 cm 增加,具有发生黑色素瘤的显着风险。目前尚不清楚斑痣的节段性分布是否会增加黑色素瘤的风险。

    image.png

如何诊断斑痣?

斑痣的诊断通常基于临床表现。如果有任何疑问,用皮肤镜检查病变或采集病变样本进行组织学(活检)会显示斑痣特征性的微观特征。

如何治疗斑痣?

斑痣没有标准化的治疗方法。

总体而言,患者应进行自我检查以监测其痣的任何变化,并在皮肤镜检查和反射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的帮助下进行结构化的长期随访 。这种策略,再加上对可疑区域的活检,似乎有助于黑色素瘤的早期检测 。大节段性斑痣患者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随访,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并行组织病理学评估。

现有文献不支持在没有病理证实不典型增生或恶性肿瘤的情况下进行预防性斑痣切除 。在发育不良或恶性黑色素瘤的情况下,完全切除斑痣是合理的

最后,斑痣属于雀斑样痣,而雀斑样痣是个大家族,它个好记的名字叫“黑子”。除了斑疹样雀斑样痣(斑痣),还有单纯性、老年性、伴发肠道息肉雀斑样痣等等。在别的文章中慢慢说。

References

1.Boot-Bloemen M, de Kort W, van der Spek-Keijser L, Kukutsch NA. Melanoma in Segmental Naevus Spilus: A Case Series and Literature Review. Acta Derm Venereol. 2017. 97(6): 749-750.

2.Happle R. Speckled lentiginous naevus: which of the two disorders do you mean. Clin Exp Dermatol. 2009. 34(2): 133-5.

3.Lee SB, Hummel HM, Krengel S, Enk A, Haenssle HA. Mosaic RASopathies: phenotypic and genotypic differentiation of naevus spilus-type congenital melanocytic naevus and segmental naevus spilus.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 JEADV. 2016;30(7):1244–1246.

4.Karam SL, Jackson SM. Malignant Melanoma Arising Within Nevus Spilus. Skinmed. 2012;10:100–102.

周少娜
周少娜 主治医师
垂杨柳医院 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