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罗庆
罗庆 副主任医师
萍乡市湘东区中医院 骨科

科普医学知识看病少走弯路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

466人已读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是一种身体局部(通常为肢体)创伤后发生的少见的慢性疼痛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皮肤改变、相应区域痛觉过敏及营养性变化。临床主要分二类:即CRPS-Ⅰ型(又称反射性交感营养不良),不伴相关周围神经损伤,和CRPS-Ⅱ型(又称灼性神经痛),此型存在相关周围神经损伤。

CRPS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90%左右的病例中存在软组织损伤、骨折等诱因,可能的机制:损伤初期缺氧和各种炎性因子、神经肽、细胞因子的释放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过度反应(神经源性炎症),周围神经系统异常过度反应(痛觉过敏或超敏)及交感神经系统异常反应(血管舒缩功能异常)。

【临床表现】

患病率约5~25/10万。常见诱发事件:软组织损伤、骨折、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膝关节镜操作等。上肢较下肢多见。风险因素中最重要的为创伤的严重程度,其次为女性,再次为吸烟。CRPS-Ⅰ型多见,CRPS-Ⅱ型预后较CRPS-Ⅰ型差。

CRPS可以分为三期:

1期:损伤部位(往往为一个肢体)灼痛或搏动性疼痛,疼痛分布与单一的外周神经、神经干或神经根损害不相符,对触摸或寒冷敏感,局部水肿,肌肉痉挛,关节僵硬,局部毛发和指趾甲快速生长,皮肤颜色和温度改变。

2期:该期特点是进行性的软组织水肿,皮肤、关节、软组织增厚,肌肉萎缩和皮肤变硬,毛发生长减慢,指甲脆裂,严重时局部骨质疏松

3期:该期的特征是运动受限同时伴重度肢体疼痛,肌肉萎缩,手指(足趾)挛缩、皮肤变薄,细长条状突起的指(趾)甲且易断。该期常被认为不可逆性改变。

一般认为受累肢体温度升高,预后良好。受累肢体温度降低预示病程慢性化和预后较差。

【辅助检查】

1.损伤后2周的X线和/或骨扫描可以显示:局限性骨质疏松


2.异常的肌电图和/或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助于鉴别CRPSⅠ和Ⅱ型。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主要系排他性诊断,临床中CRPS的诊断标准,即在下述四项中至少有三项中的1个症状:


1.感觉痛觉过敏和/或痛觉超敏。


2.血管舒缩功能体温不对称,皮肤颜色改变和/或皮肤不对称。


3.运动/水肿水肿、水肿改变和/或水肿不对称。


4.运动/萎缩运动功能障碍和/或肌肉萎缩改变。

上述标准中首要条件是必须存在持续性疼痛,并可被任何刺激性事件诱发。影像检查可辅助诊断。

鉴别诊断主要包括糖尿病性神经病、神经卡压综合征、雷诺病和手足发绀症。

【治疗原则】

治疗的目的是减慢病程,减轻疼痛。

1.物理治疗基本治疗,一旦考虑CRPS诊断就要尽快实施。


2.药物治疗常用,但没有循证证据支持。


(1)非甾体抗炎药:常用于CRPS早期的治疗。


(2)糖皮质激素:在CRPS早期/急性期有益,对慢性CRPS的作用不详。


(3)抗癫痫药物:加巴喷丁、普瑞巴林。


(4)抗抑郁药物:可试用阿米替林,联合使用加巴喷丁和去甲替林比单药治疗更好。


(5)肌松剂:巴氯芬是治疗变形性肌张力不全或肌痉挛的有效药物。


(6)阿片类:曲马多对神经病理性痛有效。强阿片对这类患者无效,亦无证据需长期使用。


(7)二磷酸盐:对于骨扫描显示异常吸收的早期CRPS患者,双磷酸盐可有效减轻疼痛,长期使用需权衡效益和风险。

3.介入技术

(1)交感神经阻滞:长期治疗效果尚没有证据,联合物理治疗有助于功能恢复,亦可帮助诊断继发性CRPS。


(2)神经调控治疗:脊髓电刺激和周围神经电刺激可有效减轻疼痛和改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新的刺激技术的出现如背根神经节电刺激,神经调控治疗已成为治疗CRPS的有力武器。


(3)鞘内注射:鞘内注射巴氯芬有助于改善继发于CRPS的肌痉挛。

【康复和预后】

必须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康复方案,从小量运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配合肢体止痛,达到有效缓解症状,恢复肢体功能。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罗庆
罗庆 副主任医师
萍乡市湘东区中医院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