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低血糖更危险的是无症状低血糖
什么是“无症状低血糖”?
无症状低血糖,是指患者在血糖很低,进入危险值的时候,却没有任何的感觉和症状,患者常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昏迷,如果抢救不及时,还可能会因为持续的低血糖,造成大脑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无症状性低血糖,我们称为沉默的杀手。在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发生低血糖时人体会有保护机制。在刚发生低血糖时,会先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产生头晕、心慌、大汗、手抖等作为警示信号,引起人的注意而作相应的处理,如果患者能够及时的补充糖分,让血糖得到回升,症状就会缓解,不至于出现低血糖昏迷。如果低血糖没有及时纠正,将会进一步恶化,导致脑功能障碍,出现精神意识状态的异常,严重的会意识不清甚至死亡。而无症状低血糖,正是这些症状没有发生,所以造成了漏诊和误诊,最终酿成严重的后果。
另外需要提醒大家,无症状性低血糖伴昏迷而不能进食者,不要喂患者任何食物和饮料,以防误入气管引起呼吸道窒息或感染,应将患者侧卧,立即送医院抢救。
为什么低血糖发作时会“无症状”呢?
因为高龄老人以及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功能受损严重,所以发生低血糖时,交感神经无法兴奋产生上述警示症状,也就出现了无症状低血糖。
无症状低血糖有哪些特点呢?
1. 隐匿性
无症状低血糖症患者没有自觉症状,也不监测血糖,故患者很难自行察觉,有症状时已经很严重。因而在没有明显典型症状时,患者往往会认为血糖是正常的,由此导致了无症状低血糖症风险的隐匿性。
2. 潜行性
低血糖对大脑、心脏、肾脏等重要脏器有严重损害,由于无症状低血糖症的隐匿性,糖尿病患者往往难以察觉,脏器被损害也因此得不到治疗。随着时间的延长,这样的损害一直潜行着,最终导致全身各脏器的严重不可逆损伤。
哪些人容易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
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肾功能损伤、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联用以及长期频繁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容易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
此外,长期服用“洛尔”药物者、长期酗酒者、胰岛素功能减退、血糖控制严格者也极易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平时一定要加强血糖监测。
如何预防无症状低血糖?
1. 酌情放宽血糖控制目标:对于频发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需酌情放宽血糖控制目标,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2. 定时、定量进食三餐: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时、定量进食三餐,两餐之间及睡前适当加餐,合理饮食,经常出现无症状低血糖的情况下,不能对血糖控制过于严格。
3. 合理运动:糖尿病患者应该合理运动,运动前后注意监测血糖,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相对固定,运动强度适中,每次运动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
4. 尽量避免在四肢注射胰岛素: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在四肢注射,以免加快胰岛素的吸收,进而引发低血糖。
5. 及时就医:对于经常发生无症状低血糖的患者,可能会产生恐惧、焦虑、甚至对降糖产生抵触情绪,不愿积极治疗。此时应该及时就诊寻求医生的帮助,发现问题,去除诱因,积极控糖,才能打好科学合理降糖的持久战。
6. 加强血糖监测:倘若生活规律,药物没有调整,没有特殊情况下,低血糖发生概率较低,每周随机抽测三餐前后血糖即可。
7. 及时加测血糖:如出现意外情况,如感冒、发烧、腹泻等,或者活动量明显增加,如旅游、爬山等,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点加测血糖。生病时因食欲不振、进食量减少或合并应用一些影响降糖药代谢的药物,较易发生低血糖,应在餐前、餐后增加测血糖的频率。旅游、爬山等活动量增加,容易发生低血糖,建议在运动前减少药物或增加食物,避免发生低血糖。运动中及运动后需要监测血糖,被随身带好糖块以备急用。最后,对于老年人及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出行时别嫌麻烦别偷懒,务必随身携带血糖仪,随时监测血糖,及时发现无症状低血糖的发生。
综上所述,老年患者容易出现无症状低血糖,许多老人认为中药安全,不会导致低血糖。实际上,许多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往往含有西药降糖成分,如中成药消渴丸就含有西药优降糖。如果对此不了解,过量服用的话,也可能出现严重低血糖。尤其对于老年、消瘦、病程长、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是如此。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监测血糖定期内分泌门诊就诊调整药物,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本文是孙香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