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容面对胰腺囊性肿瘤
胰腺囊性病变,分为两种:胰腺囊性肿瘤(PCN)和胰腺假性囊肿,后者为胰腺炎后的并发症,本篇我们只讨论前者,胰腺囊性肿瘤。经常有患者拿着体检报告,来门诊咨询,得了胰腺囊性肿瘤,怎么办?其实,大可不必慌张,胰腺囊性肿瘤,绝大多数是良性的,预后良好,和胰腺癌相差甚远。
一、胰腺囊性肿瘤的分类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IPMN) : 50%
粘液性囊腺瘤 (MCN): 25%
浆液性囊腺瘤 (SCN ) : 16%
囊性神经内分泌肿瘤 (CPEN): 8%
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SPT): 4%
二、各自特点
1、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IPMN):胰头部多见,于胰管相通(这一点是必要条件),分泌粘液导致胰管扩张,诊断依赖ERCP和EUS,潜在恶性可能(>60%)。
IPMN又细分为三型:
1)主胰管型建议手术
2)分支胰管型 有以下危险因素建议手术:囊肿内有强化的结节、直径>3cm、主胰管 扩张≥ 1 cm
3)混合型(主胰管+分支胰管)建议手术
IPMN手术治疗效果很好,5年生存率超过50%,远远大于胰腺癌。
2、胰腺粘液性囊腺瘤 (MCN):女性为主、胰体尾多见,具有卵巢样间质,间隔增厚,附壁结节,多房性,内有粘液或血性液体,与主胰管不相通(区别于IPMN),有潜在恶性可能。
如果以上特点全中,又短期内增大的,建议手术。如果最后病理确诊,没有癌变,手术可完全治愈。
3、胰腺浆液性囊腺瘤 (SCN):肿瘤较大,往往>5 cm,内有蜂巢样小囊肿(1毫米到2厘米),囊液透亮,生长缓慢,极少恶变(<1%)。如果影像学考虑SCN,只要不是短期内增大,就可选择随访观察。
5、囊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以实性成分为主,囊性成分较少,肿瘤强化明显,部分伴有钙化。建议手术。
三、治疗策略
诊断明确后,就要勇敢面对下一步治疗。划重点:无症状的浆液性囊腺瘤小于4cm和分支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小于3cm可以观察,其他都需要手术治疗。再次强调,胰腺囊性肿瘤,需要到大的胰腺病中心诊治,这样才能给你一个准确的策略,到底是随访观察,还是积极手术。胰腺病非小事,但也要从容面对。
四、随访建议
根据指南推荐:对未分类的胰腺囊性肿瘤,如果病因不明,无恶性肿瘤危险因素,且囊肿直径<1.5cm,可于 1 年后复查,若连续 3 年病情稳定,随访间隔可延长至 2 年;若囊肿直径≥ 1.5 cm,应每半年随访 1 次,1 年后病情稳定者可每年复查 1 次,建议终身随访。值得注意的是,PCN 患者的首选随访方式为胰腺 MRI ,而非胰腺CT。
参考
2018版《欧洲胰腺囊性肿瘤循证指南》
本文是张启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