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朱沁媛 人已读
原创 王晓艳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身为一个慢性荨麻疹的患者,在和反复的风团、瘙痒斗争的过程中备受折磨。敌人非常狡猾,采取游击战的方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时候还会发动全面战争,全身都会长满风团,脸也会因为水肿胖上几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慢性荨麻疹的患者需要充分了解这个疾病,提高“自我修养”,才能在和它的长期斗争中取得胜利。
慢性荨麻疹发病率很高。身为一个慢性荨麻疹的患者,我们大可不必自怨自艾为什么自己成为了 “幸运儿”。约五分之一的人在其一生中有过荨麻疹的经历,而慢性荨麻疹则可累及0.5-1%的人。
慢性荨麻疹的病程通常为2–5年, 但有些患者可持续5年以上。因此,一旦荨麻疹超过6周,就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慢性荨麻疹不能被治愈,但却可以被控制在最小活动状态,即控制在不发病状态,直到疾病自愈。再次强调了身为一个患者一定要有耐心和荨麻疹去周旋。
慢性荨麻疹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不亚于大家谈之色变的银屑病。因此,如果您因为荨麻疹出现了沮丧、焦虑等情绪,心烦意乱无法工作时,不要过度紧张。要从战略上重视荨麻疹,战术上藐视荨麻疹。调整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慢性荨麻疹发病的本质是因为体内肥大细胞被活化了。因此,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很多情境下都会诱发荨麻疹。这是因为肥大细胞是一个非常“多愁善感”的细胞,它定植在皮下,可以被过敏原特异性的IgE抗体、IgG抗体、凝血因子、自身抗原、甲状腺自身抗体、神经肽等物质活化,从而释放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组胺、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细胞因子等等,引起平时我们看到的风团、水肿、瘙痒。
慢性荨麻疹可分为自发性和诱导性两种,前者占大多数。因此,能够引起风团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自发性荨麻疹与自身免疫、过敏因素、慢性感染、凝血异常、压力应激等都可能有关系。因此,到了医院就诊后,如果荨麻疹持久不愈,医生可能会让你进行相关的免疫学、甲状腺功能、过敏源及凝血等的检测,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查找病因,对症下药。
很多慢性荨麻疹的患者查过敏原都是阴性的,那么到底该不该查过敏原呢?答案是一部分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是由过敏因素介导的,尤其是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食物过敏等疾病时,查过敏原是非常有意义的。而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如果不是过敏介导的,则需要进行其他发病因素的侦察。
超过一半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患者是自身免疫性荨麻疹。这其中一小部分是体内的自身抗原可以模拟体外的过敏原发挥作用,一大部分则是体内产生了可以活化肥大细胞的sIgG抗体,临床上可以通过自体血清皮肤试验来帮助诊断。这些抗体多由自身免疫性疾病产生,最常见的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主要是桥本氏甲状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白癜风、系统性红斑狼疮、乳糜泻等。这类疾病偏爱4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往往查总IgE不高、常规治疗效果不好、病情比较顽固、家族里面有亲属也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果您有以上一个或数个标签吻合,就要警惕啦。
慢性诱导性荨麻疹顾名思义就是需要刺激才会出现的荨麻疹。压迫、出汗、运动、遇热遇冷、日光照射、摩擦等等都可以诱发出现。如果诊断了这个类型的荨麻疹,一般只要避免这些刺激因素,疾病就可以大大减少甚至不发作了。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在生活中要想完全避免这些因素有些困难,以最顽固的胆碱能性荨麻疹为例,有的患者只要在天气热的时候外出,或稍微小跑几步也会出现,确实让人苦不堪言,这时候就需要寻求医生帮助,长期药物控制了。
得了慢性荨麻疹,首选的治疗方案是抗组胺药物,确切地说是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果控制不佳,可以提高剂量或联合其他二代抗组胺药物使用。大家熟悉的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都是医生的首选。然而,上述治疗还没有效果,可以考虑联合扑尔敏、赛庚啶、酮替芬等“老药”,或西米替丁、雷尼替丁等H2拮抗剂,或白三烯拮抗剂等等。效果仍然欠佳,医生会建议你使用生物制剂、免疫抑制剂等。
患有慢性荨麻疹,日常应该多总结经验。什么情况下容易诱发风团瘙痒,应该尽量避免。例如吃辣的会刺激出现、吹冷风会出现、情绪激动会出现、剧烈运动会出现等等,自己成为自己的指挥官。在生活中尽量避免这些刺激因素,减少荨麻疹的发生。同时,意识到目前临床上还不能完全根治荨麻疹,可以根据医生的指导,采用最小剂量的抗组胺药物或生物制剂控制病情不发作或小发作,最大限度地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愉快地和荨麻疹共处。最终,持久战会迎来曙光,荨麻疹会逐渐消失。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