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叉神经痛治疗科普知识
治疗三叉神经痛从这里开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指颜面部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见图1)内出现短暂的、阵发性的、反复发作的、电击样剧烈疼痛。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通常在40岁之后,高峰期在50-80岁。
图1.三叉神经分布区
病因及分类
三叉神经痛分为经典三叉神经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特发性三叉神经痛(见图2)。经典三叉神经痛是指MRI检查显示或手术过程中看到三叉神经根部受到血管压迫引起其形态改变所致的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压迫是其主要的病因;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有明确的病因,如颅底或桥小脑角的肿瘤、转移瘤和脑膜炎、脑干梗死、多发性硬化侵犯三叉神经的感觉根或髓内感觉神经核而引起的疼痛;特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患者的疼痛无法根据电生理检查和MRI检查明确是经典三叉神经痛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任何一种的三叉神经痛。
图2.三叉神经痛分类及发生机制
临床表现
1、疼痛部位为三叉神经或其分支的分布区
2、多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剧痛,不发作时绝大部分患者完全不痛,极少数患者仍有轻度疼痛
3、大多数患者有“扳机点”(图3),即触发点,刺激这些点可引起疼痛发作,但发作刚过去,再刺激“扳机点”则不引起发作
4、95%以上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为一侧性
5、疼痛发作时不伴恶心,呕吐,发作严重时可伴有同侧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和流涎
6、抗癫痫药卡马西平镇痛治疗有效。
图3. 三叉神经痛扳机点分布区域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卡马西平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其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刺激、共济失调、头晕、嗜睡和肝功能异常,其中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可导致严重皮肤反应,包括Stevens-Johnson综合征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若对卡马西平过敏可以选择奥卡西平、加巴喷丁等药物。目前药物治疗可缓解症状,停用药物会导致症状复发,因此,三叉神经痛患者多需常年持续药物治疗,不能停药。
2、神经阻滞治疗
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可考虑行神经阻滞。若神经阻滞效果不佳或病史长、症状重的患者可用射频热凝毁损、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等微创介入治疗或微血管减压术。
3、微创介入治疗
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选择地破坏半月神经节内传导痛觉的纤维,而保留对热抵抗较大的传导触觉的纤维。此方法创伤小,并发症少,适用于高龄或伴重要器官功能损害的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有感觉减退、角膜炎、脑神经损伤、咀嚼肌功能障碍等。由于穿刺后定位需要患者配合,手术多采用局部麻醉,穿刺过程中患者痛苦较大,该手术方式渐被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取代。
图4. 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示意图
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将一个微球囊导入Meckle腔的三叉神经的半月节,然后缓慢注入对比造影剂充盈球囊,通过扩张的微球囊压迫破坏三叉神经痛觉传导。该方法一般在全麻下进行,患者全程无痛苦,对三叉神经多支病变,尤其是累及三叉神经Ⅰ支、Ⅱ支病变,其操作的难度、风险方面优于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其眼部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较射频热凝低,但其麻木范围可控性差且较射频大。
图5. 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示意图
4、手术治疗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是利用外科方法移开与神经根有关的血管,并采用减压材料隔开神经血管。对于顽固性三叉神经痛,药物治疗无效,且影像学显示三叉神经痛与血管侵及相关时,可采用MVD治疗。最大的优点是术后大多数患者疼痛缓解且颜面部的感觉保持正常,是功能神经外科成熟的技术之一,但仍有7%的患者可出现面部感觉减退,有约10%患者出现同侧听觉下降,有11%的患者出现无菌性脑膜炎,4%的患者出现脑脊液漏、小脑缺血或小脑血肿,0.2%的患者死亡。对于有严重合并症或老年患者,手术的风险大大增加。
图6.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示意图
目前,河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夏令杰主任带领的团队在三叉神经痛微创治疗领域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自2006年夏令杰主任创建疼痛科以来,已做近万例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及上千例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尤其在疑难三叉神经痛的诊断、疑难复杂病例的穿刺技巧及术后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治疗方面均有较高的水平。欢迎广大患者前来咨询,更欢迎广大同行前来交流共同学习。
本文是夏令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