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孩子近视,那他真的只有近视吗?其实,也有可能是圆锥角膜。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吧:
8岁半的好好同学,
查视力发现一眼视力1.0,另一眼视力0.5。
家长很焦急自己的孩子是否得了近视眼?
经过医生医学散瞳验光,
孩子右眼正视,左眼 -1.00D 近视伴 -2.00D散光。
但是孩子真的只有近视和散光吗?可不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延缓“近视发展”?
其实,还有一种可能是圆锥角膜。
我们再来看一张图:
通过这张图我们不难发现眼睛其实就像一架照相机。光从外界进入眼球,要经过两个会变焦的镜头——角膜和晶状体,其中晶状体起主要的调节作用。然后光再经过玻璃体,最终在视网膜上聚焦,表现为正视眼(正常眼)。
当角膜过于陡峭前凸时,光线将聚焦在视网膜前,表现为近视,这时候,你看近处没问题,看远处不清楚,甚至严重情况下戴眼镜也看不清楚,需要配戴特殊的隐形眼镜(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来矫正视力。且需要定期复查监测角膜厚度和曲率是否改变,来确定圆锥角膜是否进展,是否需要手术。
-------------------------------------------------------------------------------------------------------------------
主题:圆锥角膜是什么?
圆锥角膜早期的改变和近视类似,但其发生发展过程远远比近视复杂,早期改变轻微难以在初诊过程中被发现,需要医生结合孩子个人用眼和不良习惯史、裂隙灯大体检查、验光、眼部角膜地形、角膜力学测量和定期随访观察结果等共同决定。
圆锥角膜通常双眼不对称发病,单眼圆锥角膜角膜临床少见,但一些因素可导致单眼圆锥角膜发生,如单眼角膜机械损伤、不对称的环境因素刺激、长期单侧揉眼等。病变首先表现为角膜力学变弱,继而角膜后表面突出变陡峭,再发展至前表面变陡峭,近视和散光度进行性加深,角膜进行性变陡、变薄。
圆锥角膜是好发于青春期(发病年龄6-29岁,10岁之前发病的占10.1%,16岁以上才开始发病的占22.8%,余为10-16岁之间发病)、以角膜扩张变薄并向前呈锥形突起为特征的致盲性眼病。圆锥角膜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在0.05%~0.23%之间,我国一单中心临床研究发现接受角膜移植术的4869例角膜病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圆锥角膜患者816例(16.8%)。圆锥角膜是青春期至青年阶段角膜盲的最常见因素。
(左图为正常眼,右图为圆锥角膜眼)
疑似圆锥角膜,顾名思义,疑似,怀疑是圆锥角膜,但还没有诊断圆锥角膜。这部分患者可能因为目前医学发展局限(如角膜地形学数据库来源为成年者参数、角膜生物力学指标测量还比较粗糙,难以排除角膜厚度因素在力学效果中的贡献),还不能根据目前的各项指标确定诊断的这部分患者,我们建议定期复查监测。
【此处划重点】 因此在建立青少年近视档案时,需要加入角膜地形这一重要指标,帮助医生了解孩子角膜形态健康状况(如角膜前表面和后表面是否规则,前、后表面(特别是后表面)是否向前膨隆异常),另一方面亦可帮助医生判断孩子散光来源(包括有角膜源性散光和眼内源性,眼内多指晶体散光,玻璃体等可忽略不计)、散光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正常眼的角膜散光多稳定,圆锥角膜眼散光会进行性加深)。散光严重影响孩子视觉质量,一般孩童-2.00D散光以下较少影响孩子眼视觉成像和发育;但在-3.00D以上散光孩子需更加注意,建议每半年随访观察,这部分高度散光易演变成弱视。
近视?疑似圆锥角膜?初发期圆锥角膜?完成期-瘢痕期圆锥角膜?傻傻分不清楚......
我就来总结一下目前国内外医生在监测过程中发现的它们的各项差别:
疑似圆锥角膜和初发期圆锥角膜的干预和管理
对于早期地形图检查发现后表面较为膨隆的患儿(18岁以下),后表面高度大于 +12微米(有时+5微米,需要结合角膜形态),结合角膜直径大小排除假性后表面膨出后,追问孩子和家长是否有揉眼史(过敏性结膜炎症或鼻炎史、或不良习惯)、家族史和全身疾病史特别是胶原类疾病。如有上述情况,告知孩子避免进一步压迫眼球姿势如揉眼、单侧睡或趴着睡;在过敏季节来临前及时使用抗过敏药物预防;每3月门诊复查。
另一部分初发期圆锥角膜患者是在进行近视手术初查时(18岁以上-30岁左右)发现,如果发现角膜后表面和前表面形态异常时,需要追问病史,近1-2年内有没有感觉原来的眼镜变得模糊不合适(由于眼屈光度数改变);家族史、揉眼史和全身疾病史等。如有上述情况,告知患者避免进一步压迫眼球姿势如揉眼、单侧睡或趴着睡;在过敏季节来临前及时使用抗过敏药物预防;每3-6月门诊复查。
如在随访过程中发现疑似圆锥角膜上述体征改变,则确诊圆锥;如初发期圆锥进展,建议患者及时行角膜交联手术。
最后总结一下,如在门诊发现疑似圆锥角膜或者初发期圆锥角膜时,禁止揉眼,定期随诊。在管理疑似圆锥患者和初发期圆锥时,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切不可放松大意。
本文是王晓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