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丹
主任医师
上海市胸科医院
心外科
先天性心脏病能自愈吗?
497人已读
开学季即将到来,小朋友们的入学前体检开始成为家长们讨论的话题。先天性心脏病作为儿童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其诊断和治疗都非常值得关注。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室间隔缺损。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先天性心脏病在存活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6-10%,其中室间隔缺损,约占所有先心病的15%-20%。
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缺损大小和分流量大小,因此临床上常根据缺损大小将室缺分为小型(缺损直径<5mm或<0.5cm2/m2体表面积)、中型(缺损直径5-10mm或0.5-1.0cm2/m2体表面积))和大型室缺(缺损直径>10mm或>1.0cm2/m2体表面积)。缺损面积较大时,左心室的血液由于压差通过缺损向右心室分流,可引起体循环血流量减少和肺循环血流量增加,使患儿出现消瘦、喂养困难、生长发育缓慢和易发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症状。此外,根据缺损部位不同,临床上也常采用膜周部、漏斗部(干下型、嵴内型)、流入道型(隔瓣下型)和肌部(小梁部)的分型。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室间隔缺损都需要外科治疗,膜周部和肌部的小型室缺多可随着患儿生长发育自然闭合。据文献报道,约60%的小到中型肌部室缺可在8岁前闭合,约35%的小型膜周部室缺可在5岁前闭合。也就是说,当体检发现患儿存在室缺可能时,需要到具有心脏专科的医院进一步检查,明确缺损部位和大小,同时评估心房心室的发育情况,并定期随访复查心脏彩超,观察室缺是否有自然闭合趋势。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