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肠癌由什么疾病转变而来?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结肠癌和直肠癌。近年来结肠癌的发病呈上升趋势,且有结肠癌多于直肠癌的趋势。大约70%的结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从形态学上可以见到增生、腺瘤及癌变的各阶段以及相应的染色体改变,历时10-15年,但也有约30%的癌不经腺瘤演变直接以癌巢的形式出现。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以及多基因参与的细胞遗传性疾病。
从腺瘤到癌的演变过程约经历10-15年,在此癌变过程中,遗传突变包括癌基因激活(KRAS、MYC、EGFR)、抑癌基因失活(APC、DCC、P53)、错配修复基因突变(MLH1、MSH2、PMS1、PMS2)以及基因过度表达(PTGS2、CD44)
病理:腺瘤是指腺体的异常增生。腺瘤按形态学分类可以分为三种:隆起性腺瘤、扁平腺瘤以及凹陷性腺瘤。在组织学上腺瘤可以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以及混合型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是大肠腺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绒毛状成分<20%。绒毛状腺瘤又称乳头状腺瘤,其绒毛状成分>80%,这是一种癌变倾向极大的腺瘤,一般癌变率为40%,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其发病率仅为管状腺瘤的1/10,且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临床所见多为广基型。混合型腺瘤又称管状绒毛状腺瘤,这是指绒毛状腺瘤成分所占比例在20-80%之间的那种腺瘤。在组织学上兼具有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的特征,并随这两种腺瘤成分比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恶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临床表现:大多数大肠腺瘤并无任何自觉症状,而多在纤维结肠镜检查或者X线钡剂灌肠造影时无意发现。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为便血,根据腺瘤部位的不同,便血可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多数与粪便不混合,而是分布在粪便的表面,出血量一般不多。但当腺瘤位置较高,长期慢性少量出血时,可以引起贫血。较大的有蒂腺瘤在结肠内可以引起肠套叠、腹部绞痛,如果在直肠内还有可能随排便脱出肛门外,甚至需要反复用手帮助其还纳。在多发性腺瘤或当腺瘤较大时,还可以产生腹痛、便秘、腹泻等排便习惯改变的症状。绒毛状腺瘤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加、便血、排便不尽感和黏液便,这些症状可同时存在,或只有其中一个或两个,常需要与慢性肠炎和痢疾相鉴别。在绒毛状腺瘤体积较大时,可有较多黏液分泌,甚至可以产生大量黏液性腹泻,从而引起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和细胞外容量减少。此时如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部分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的较大的绒毛状腺瘤除了可在排便时随之经肛门脱出外还可引起肛门坠胀不适、里急后重、便秘和腹部疼痛等症状。
诊断:腺瘤的诊断一般通过直肠指检、纤维结肠镜检查或X线钡剂灌肠双重对比造影来完成。鉴于直肠和乙状结肠是腺瘤的好发部位,约有2/3以上的大肠腺瘤发生在这一范围内,而气钡剂灌肠双重对比造影对这一范围内的病变往往是显示不清的,因此直肠指检和纤维结肠镜检是不可省略的必要诊断步骤。纤维结肠镜在定位上准确性较差,对发现在乙状结肠以下范围内的病变,应常规加作硬管乙状结肠镜检以帮助对病变进行更好地定位。
治疗:大肠腺瘤一经发现,均应及时予以去除。具体的去除方法则应根据腺瘤的大小、部位、数目以及有无癌变的情况进行适当的选择。其中最简单的方法,也是首选的方法就是经内镜摘除腺瘤。对于多发性腺瘤的处理,原则上宜选作病变肠段的切除。
绒毛状腺瘤的处理较管状腺瘤应该更加谨慎,因为绒毛状腺瘤具有两大特征,一是腺瘤基底部与正常黏膜的分界不明显,容易残留、复发;二是癌变率高。基于绒毛状腺瘤的上述特点,对直肠指检可及范围的内的绒毛状腺瘤应尽量采取经肛门局部切除的方法,完整切除整个腺瘤,以免发生癌变后引起种植和复发。对位于腹膜返折平面以上的绒毛状腺瘤来说,<1cm者可经内镜中予以摘除;对>1cm的绒毛状腺瘤则应经腹作局部肿瘤切除或者局部肠段切除术。
本文是姜可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