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窦炎和鼻息肉纠缠不清
小张最近半年深受自己的鼻子折磨:鼻塞、流脓鼻涕,有时还有面部的肿胀感。开始,小张并没在意,不就是一个鼻子的小问题吗,挺一挺就过去了。可是,鼻塞逐渐加重了,开始还是双侧交替性鼻塞,这两个月鼻子通气越来越差了,甚至出现了吸不进去气,只能张口呼吸的情况。实在撑不住了,小张想着到医院简单开个药就好了。不成想,耳鼻喉科的医师检查后告诉小张:“您有慢性鼻窦炎,双侧鼻腔可见大量的荔枝状新生物,考虑鼻息肉,需要住院手术治疗”。什么?等等,我只是来看个小小的鼻炎,您却让我住院做手术,您给我讲讲,我到底得的是什么病?
鼻窦炎分为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主要表现为鼻塞、流鼻涕,面部疼痛、嗅觉减退或丧失,存在两种或以上症状且其中一种为鼻塞或者流鼻涕。症状持续时间小于12周的为急性鼻窦炎,大于等于12周的则为慢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的发病因素主要有:(1)、变态因素:就是我们俗称的过敏因素,虽不是引起慢性鼻窦炎的初始原因,但它是慢性鼻窦炎发生发展的一个易感因素,可以加重慢性鼻窦炎患者粘膜的炎性反应。(2)、哮喘和其他下气道疾病:慢性鼻窦炎与哮喘的关系相当密切,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哮喘患病率约为25%。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也易发慢性鼻窦炎。(3)、鼻部解剖学变异:我们的鼻窦都有相应的窦口与鼻腔相通,如果因为解剖变异出现窦口阻塞,鼻窦内的分泌物不能及时引流,会出现慢性鼻窦炎相应的症状。此外,细菌、病毒、真菌、吸烟等因素都是引发慢性鼻窦炎的危险因素。
慢性鼻窦炎分为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和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两种类型,区别在于后者检查可见鼻腔内单个或多个表面光滑、灰白色、淡黄色或淡红色的如荔枝肉样的半透明肿物,触之柔软,不易出血。目前认为,鼻息肉的形成可能与鼻道内的微环境有关,加之炎性因子刺激,加重鼻道内的局部炎症反应,致使局部组织水肿,血管和腺体逐渐长入形成息肉。
因此,如果我们了解到自己属于过敏体质,患有过敏性鼻炎或者哮喘,出现鼻塞、流鼻涕、头痛的症状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正确用药,可以通过规范用药,如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剂、鼻腔生理盐水冲洗、口服或鼻用抗组胺药、抗白三烯药物等方式进行积极治疗,避免鼻腔粘膜长期处于炎性环境中,减少鼻窦炎出现鼻息肉的可能性。如果出现了鼻息肉,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式:
(1)、对于小的初发息肉,位于中鼻道内者,可以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剂喷鼻,每日2~3次,连续使用3~4周,可以阻止息肉生长或消失。
(2)、对于鼻塞明显、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多发性大息肉者,则建议手术切除。手术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是,息肉也有“好”的息肉和“坏”的息肉之分,有些“好”息肉手术切除后可能不复发,但对一些“坏”息肉来说,如果单纯手术干预,息肉往往会在数月到数年内复发,因此,手术后还需要根据基础病因进行持续的内科治疗,包括鼻用糖皮质激素喷剂、变应原的免疫治疗、抗白三烯治疗及每日鼻窦生理盐水冲洗等。因此,手术不是治疗鼻息肉的最后一关,也不是一切了之,术后的长期用药随访也十分重要。
本文是秦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