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和误区
一、概念:
病因未完全阐明,可能系风寒(开车迎风、睡觉开窗、空调入睡、喝酒、熬夜或劳累后等)、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和炎症反应等引起局部的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的缺血水肿。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的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有轴突变性。需要和中枢性面神经麻痹鉴别。
二、临床表现:
1、任何年龄都可发生,男性略多;
2、急性起病,一般3天左右达到高峰;
3、病初可伴患侧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疼痛;
4、患侧表情肌瘫痪:(1)额纹消失,不能皱眉蹙额;(2)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而眼球则向外上方转动并露出白色巩膜,称Bell现象。下眼睑外翻,泪液不易流入鼻泪管而溢出眼外(3)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被牵向健侧;(4)不能作噘嘴和吹口哨动作,鼓腮漏气,进食及嗽口时汤水从病侧口角漏出;(5)食物常滞留于齿颊之间。
5、鼓索以上面神经病变: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
6、镫骨肌支前受损:舌前2/3味觉丧失或听觉过敏;
7、膝状神经节病变(Hunt综合征)周围性面瘫/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患侧乳突部疼痛、耳廓&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鼓膜疱疹。
三、治疗:
治疗原则: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1、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常用强的松或甲泼尼龙,尽早口服;
(2)B族维生素:维生素B1、甲钴胺等;
(3)抗病毒药:有明确病毒感染者,常用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
2、理疗超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或局部热敷;
3、护眼应戴眼罩,保护角膜,可以使用左氧氟沙星眼药水、贝复舒眼剂等;
4、中医治疗
(1)中医药治疗:圣愈汤结合正容汤或牵正散加减:黄芪、党参、全蝎、白附子、僵蚕,蜈蚣、地龙、川芎、当归等;
(2)针刺或电针治疗:阳白、太阳、翳风、下关、颧髎、四白、地仓、颊车、夹承浆、合谷等;
(3)面部肌肉锻炼:对镜作抬眉、闭眼、耸鼻、鼓腮、吹口哨、示齿等动作练习,可一天三次。
四、预后:
约80%患者可在数周或1~2月内恢复,1周内味觉恢复提示预后良好,不完全性面瘫1~2月内可恢复或痊愈,完全性面瘫需2~8个月甚至1年时间恢复,且常遗留面积无力、口眼联动、面肌痉挛、面肌倒错等后遗症。
五、误区:
不少患者,甚至医生认为一周后开始针灸治疗或中医药治疗,实际上,患病后应该及时就医,就可以开始针灸治疗,主要是患病后开始针灸,患者症状可能还有加重(神经水肿进展中),容易被误认为是针灸或中医药治疗引起的。
本文是朱文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