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宝蛋白尿
蛋白尿定义为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150mg。24 小时蛋白尿的留取方法为收集儿童从一天早上 8 点至第二天早上 8 点的所有尿液(记得添加防腐剂),送至医院进行尿蛋白定量检测。
在儿童这一特殊人群中,蛋白尿的严重程度还可分为大量蛋白尿和非大量蛋白尿。大量蛋白尿定义为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50mg/kg,非大量蛋白尿则为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50mg/kg。
蛋白尿有可能是由肾脏疾病引起的,但人体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出现一过性蛋白尿,比如发热、、脱水、剧烈运动、精神情绪应激、保持特定体位时也可出现蛋白尿,这类蛋白尿被称为生理性蛋白尿,当上述原因去除后,蛋白尿迅速消失。
故孩子有蛋白尿时,先不要惊慌,可先观察患儿是否受到上述刺激因素的影响。若患儿存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且刺激因素消失后 1~2 天,连续复查 3 天尿蛋白阴性,则较大可能为「一过性蛋白尿」,建议后期定期复查 1 年(3 个月一次);若尿蛋白仍存在伴或不伴血尿、水肿、高血压等,则一定要去专科医院就医。
蛋白尿有可能会是哪些疾病引起的呢?
蛋白尿只是一个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并不能作为一个疾病的诊断,产生蛋白尿的原因也有很多。
1.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若大量蛋白尿伴有水肿,则患儿很有可能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占儿童肾病综合征的 90%,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清白蛋白大量漏出的一种疾病,大量蛋白尿和低白蛋白血症为主要的表现,水肿和高脂血症则为继发性改变。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清楚,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等有关。
激素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的一线药物,目前我国激素治疗采用中长程方案,激素使用方法需严格遵守专科医生的指导,避免不合理的使用激素。若不规范的减药、停药,可能导致激素耐药或危及生命(肾上腺危象)。
2. IgA 血管炎(过敏性紫癜)
IgA 血管炎,之前称为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全身性小血管炎,冬春季节多见,好发年龄为 2~6 岁(以 10 岁以下为主),以男孩多见。
临床特征以血小板非减少性紫癜、关节炎/关节痛、胃肠道症状和肾脏损害为主。
据报道,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发生率差异较大,文献报道为 10%~100%。
一般在过敏性紫癜诊断半年内,肾损害发生的几率较大,故在初始诊断的半年内,需定期随访尿常规。
肾脏损害可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蛋白尿、血尿伴蛋白尿。
过敏性紫癜可由病原体感染、药食物过敏、蚊虫叮咬等因素引起。
治疗需根据患者血尿和蛋白尿的严重程度,考虑到紫癜性肾炎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可能不符,医生会考虑对紫癜性肾炎患者行肾穿刺检查。预后主要依据患者肾脏累及的程度。
3. 胡桃夹综合征
胡桃夹综合征也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根据解剖结构,分为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和后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
前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为左肾静脉走形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夹角时受压;后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为左肾静脉走行于腹主动脉与脊柱之间而受压。
左肾静脉受压导致血液淤积,静脉压力增高,进而引起血管壁变薄破裂,红细胞和蛋白漏出。
胡桃夹综合征好发于体型瘦高的儿童,可伴有左腰痛、腹痛等症状。
治疗依据左肾静脉受压的程度和临床症状,大部分患者无需特殊治疗,定期随访即可。
左肾静脉压迫程度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进展至终末期肾病。
4. 其他少见原因
一些其他少见的原因也可引起蛋白尿,例如狼疮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遗传性肾炎(Alport 综合征)、先天性肾脏病等疾病,均伴有相应的症状。
5. 不明原因的蛋白尿
若临床上找不到原因,在排除肾穿刺禁忌症的情况下,可行肾穿刺明确肾脏病理。但若蛋白尿较少或经过治疗蛋白尿较少,责任医生可先根据患者病情暂缓行肾穿刺,定期随访即可。
尿常规发现尿蛋白+是什么意思呢?需要治疗吗?
一些孩子在体检查尿时,孩子没有任何症状,但出现尿蛋白尿+,或者++,这种情况下,首先确认尿液是否为晨尿。
若非晨尿尿蛋白阳性,则可能为胡桃夹综合征,可先行直立试验和左肾静脉超声检查(因为躺了一夜后,没有压迫肾静脉,所以一般晨尿是阴性的,而之后因为站立,后面的尿是阳性的);
若晨尿尿蛋白阳性,则需行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肾功能(计算 eGFR)、尿钙/尿肌酐比值、肾小管功能等一系列专科检查。
治疗的话,也要结合病因、患者的年龄、蛋白尿定量的多少和是否伴随其他症状等来选择治疗药物。如果为孤立性蛋白尿,在咨询专科医生后,可选择 ACEI/ARB 类药物治疗,但此药物的有效性尚存在一定争议。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