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公众认知度亟待提高
日前,《中华眼科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公众认知度亟待提高》的文章,谈到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美国10年前的统计结果是会造成全国GDP 0.27%的损失。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与该疾病相关的支出也在5000万到1亿欧元。
虽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但公众对它了解甚少。记者随机在街头采访了近50人,没有一个人听说过这种眼病。“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病。原来一直以为是白内障,家人总说等着长‘熟’了之后再去做手术,结果经过检查才知道是眼底黄斑变性。现在,大夫说黄斑区已经形成斑痕,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了,要是及早治疗还有可能延缓病情。”河北唐山一位74岁的老太太一脸无奈地对《科学时报》记者说。
■不可逆的致盲疾病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主要是由有害光线和自由基引起的一种病变,发生在眼底黄斑区。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教授陈有信介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已经成为致使我国中老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地影响着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限制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还会导致老年人摔倒、臀部骨折,有些患者甚至会出现忧郁症。但遗憾的是,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一种不可逆的致盲疾病。”
陈有信作了这样一个比喻:“眼睛好比是一架照相机,视网膜好比是镜头,白内障致盲主要是由于视网膜损伤引起的,而眼底黄斑好比底片,AMD致盲主要是由黄斑区退行性病变引起的。镜头坏了可以换一个新的,底片一旦坏了,目前还没有办法换新的,因此AMD引起的致盲是不可逆的。”
据WHO的研究报告,AMD致盲约占全球致盲的8.7%,全球约有3000万AMD患者,每年约有50万人因为AMD而致盲。在治疗方面,国内外目前还没有非常有效的方法治疗AMD,2000年美国FDA批准的PDT光动力疗法以及2006年美国研制的新药雷珠单抗的上市,让人们看到了一丝曙光。而我国目前还没有研制出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一些在国外已经上市的药物,由于受到限制,还不能让患者使用。
“在我国,白内障仍然高居致盲首位。不过,白内障盲是可逆盲,可以通过成熟的手术解决这个问题。再加上人们对白内障的认知程度比较高,白内障致盲率逐步下降,而相对应的AMD致盲率会逐步上升。虽然公众对AMD认知度的高低确实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有关,但也与我们对AMD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以及科普宣教不够有关。”陈有信表示。
■公众认知度普遍不高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邹海东等人曾经作过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50岁以上的人群AMD的患病率为15.5%。我国香港大学在2007年10月公布的一项有关AMD对患者家庭社会经济影响的调查发现,只有9.2%的人听说过AMD,却有92.9%和78.4%的人听说过白内障和青光眼。即便是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公众对AMD的熟悉程度也只有21%~30%。中国大陆还没有系统地作过对AMD社会认知度的相关调查。但陈有信认为,情况也不会很乐观。
一名在北京某重点医学院就读的学生对《科学时报》记者说:“我想如果不是专门的眼科医护人员,99%的人绝不会知道这种眼病,即便是基层眼科医务工作者,也不会对它有太多的了解。”
“我知道有AMD这种致盲性疾病,但对其影响因素和治疗进展方面也不清楚。”一位在协和医院眼科做了近20年的护士说。一位专门从事眼科药品销售近3年的郑女士谈道:“我只知道治疗这种病没有好的药品,更没有好的手术可以彻底治愈,即便是上万元的药也只是起到缓解作用,至于哪些因素能引起AMD,我还真不知道。”
■及早发现积极预防
据了解,AMD常常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且女性患者高于男性,临床中发现长期从事户外工作、饮食不均衡、肥胖、吸烟、有家族遗传的人群更容易遭受到AMD的侵袭。AMD通常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一般干性不会对视力有太大的影响,只有到晚期的才有可能导致阅读和辨认面部的困难。而湿性的是由干性发展而来的,属于晚期AMD,会比干性有更多的视力丧失。
陈有信一再表示,一定要提高对它的认知度,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虽然对AMD的确切病理机制尚不特别清楚,但还是可以采取一些办法进行预防的,诸如:不要吸烟,在太阳光强烈的时候出门要戴上墨镜,多吃蔬菜水果和鱼,适当补充富含叶黄素、玉米黄素的保健药品,加强锻炼,积极预防高血压、高血脂,少吃过于油腻的食品等,这些行为会减缓AMD病情的发展。
本文是黄艳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