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马恩潭
马恩潭 主任医师
临夏州人民医院 功能科

肝包虫与肝右管内瘘1例报告

1942人已读

One Case: Hydatid Cyst Of Liver And Right Hepatic Duct Endofistnla

马恩潭 赵国胜 鲁海军 李德娟

甘肃临夏州人民医院核磁共振室 731100

患者 男,藏族,30岁,长期生活于牧区。间歇性右上腹疼痛四年,加重伴黄疸一周入院。

查体:全身皮肤粘膜、双眼巩膜中度黄染,右上腹压痛明显,未触及包块,murphy(+)。实验室检查:Casoni试验阳性。谷丙转氨酶(ALT)154IU/L,谷草转氨酶(AST)85IU/L,总胆红素(TBIL)247.4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61.9μmol/L,间接胆红素(TB—DB)85.50μmol/L。

B超报告:于肝右叶见类圆形液性暗区,大小约10.8cm×9.3cm,壁较厚,完整,边缘清晰,内透欠佳,可见团状强回声。胆囊双边征,腔内可见泥砂样强回声。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径约2.0cm,其内可见颗粒状强光点。B超诊断:1、肝右叶肝包虫;2、胆囊结石,胆囊炎;3、胆总管多发结石,并致梗阻性肝内外胆管扩张。

MRI:肝右叶后段见一圆形巨大囊性占位性病变,大小约10.2cm×10.0cm×10.0cm(前后×上下×左右)。包膜清晰,呈低信号,囊内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混杂,其内可见多数条带状及颗粒状低信号影。于轴位、冠状位肝右管层面见肝内胆管明显扩张,扩张的肝右管与肝内囊性占位病灶相通,形成内瘘,于肝右管及扩张的肝外胆管内见充满多数小颗粒状低信号灶。于扩张的胆总管远端可见一低信号石影。MRI诊断:1、肝右叶肝包虫,并与肝右管内瘘;2、胆总管远端结石,并致肝内胆管梗阻性扩张;3、胆囊炎、胆囊结石。

术中所见及病理结果:见肝右叶一巨大囊性包块,切开囊壁见囊内有大量子囊及囊壁组织。切开胆总管见胆总管内充满包虫囊内壁组织及子囊,远端见一枚结石;探查胆总管至肝右管,发现肝右管与包虫囊腔相通,形成内瘘,自瘘管包虫囊内壁组织及囊液进入胆总管。病理诊断:(肝右叶)肝包虫病。

讨论:包虫病双名棘球蚴病,是人体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疾病的统称。又分为:细粒棘球蚴和滤泡棘球蚴,以细粒棘球蚴常见[1]。主要流行于畜牧地区[1],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人类是它的中间宿主之一。又以肝囊型包虫病最常见,多位于肝右叶。肝包虫囊内张力甚高,穿破是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2],但肝包虫破入肝内胆管,形成内瘘者少见[2]。该病例MR影像学表现典型,以T2WI冠状位、轴位及MRCP扫描,瘘管显示更清晰,术前诊断正确,与术中所见吻合。肝包虫与肝内胆管发生内瘘后,包虫囊内壁组织、囊液及囊液内的头节直接经胆道系统进入肠道,经播散和移植又可增加产生多发性继发包虫囊肿的机会[3],包虫内容物流入肠道后可出现过敏反应等情况[3],经排便后又使此类患者成为新的传染源。
马恩潭
马恩潭 主任医师
临夏州人民医院 功能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