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东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精神障碍的病耻感------从出圈的的“月饼”谈起

发表者:陈晓东 人已读

8月末,又到了吃月饼的季节,和往年不同,今年的月饼市场上,一款特殊的月饼火速吸引了网友们的目光,它不是什么冰皮、水果月饼、也不是咖啡等所谓新概念产品,而是一款由上海某精神病医院生产的、有该院地址和图标特色月饼。在社交网络上,人们纷纷对月饼的外形、创意、背后蕴含的意义给予高度的评价。有人表示“我也想买一盒”“吃了精神饼,感觉精神不错”,甚至有人表示“希望可以去医院看看心理咨询,顺便买盒月饼”。月饼的走红速度让医院的工作人员也惊讶不已,据了解,往年该院在中秋节前都会常规生产,主要卖给院内职工,一直是平平淡淡,朴实无华。不知为何今年突然就火了。面对这个疑问,不仅让人思考,为什么是今年?如果是普通综合医院的月饼会不会有同样的待遇?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从精神疾病一个独特的现象入手,那就是病耻感。

病耻感为何物?可以理解为个人或社会对于患某种疾病而产生内心耻辱的体验。简单而言,得了病总不是太好的事,但有些病让人好接受些,如感冒,常常被用请病假的理由,病耻感通常不太重。传染病,尤其是某些和“性”相关的疾病,病耻感较重,通常得了这类病有一种道德上的缺陷感,如非必要,一般不让人知道, 所以很少人用性病作为病假的借口。而精神障碍这类疾病,虽然不是传染病,病耻感却不低。古今中外,精神病时长处于被妖魔化的状态,得了精神病往往被认为患者意志薄弱,道德水平有某种缺陷。

精神疾病病耻感通常有两种来源,其一是患者和家属的自我歧视,其二是社会总体上的歧视。由于自我歧视,患者或家属时长不愿意看病,要么是偷偷摸摸地看,就算看了医生也坚信是思想问题,不同意吃药。总而言之,得了病万万不可让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知道。 社会层面的歧视也是很明显,比如说,大多数精神科医院建设的时候在城市的郊区、有些人把房子价格不高归因于附近有精神病医院。总而言之,病耻感是阻碍患者接受帮助和融入社会的巨大阻碍之一。

可喜的是,近年来,人们对精神障碍的态度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从“网红月饼”现象的出现可以看出,大众对于精神卫接受度比以前高很多。根据笔者的观察,原因可能有一下几点。

其一,社会关注大,宣传投入多。人们逐渐可接受精神障碍和很多其他病一样是身体功能出现异常的疾病,通常和大脑功能代谢有关的疾病。精神病学是一门心理卫生相关的科学,和道德水平、鬼神等没太大的关系。另外,精神障碍范围很广,心情不好,睡不着觉都属于精神科的范畴。通过积极的干预,是可以康复的。

其二,新媒体的发展,让有效信息的传播提速。各大社交媒体的宣传比传统的报纸、电视有更广的覆盖面和传播深度。

其三,各级学校针对心理卫生较前关注,不少学校配备了心理老师。

第四,某些名人群体公开自己患精神疾病后的心路历程,很大程度普及了知识,降低了病耻感。人们或许认为,某某某都得了病治好了,我得了也没什么大不了。

第五,利用传统文化载体来宣传精神卫生,此次以中秋月饼作为依托就是个很成功的例子。

总体而言,“精卫中心月饼”走红即是偶然,又是必然,是多年来各方面努力的反映。体现了社会对精神障碍的宽容程度较以前提高,让人们可以大大方方谈论相关的话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精神卫生知识普及程度还不高,仍然广大专业人员持续的宣传。此次月饼走红现象给广大精神卫生工作者一个很好的启示,为如何做好精神卫生科普提供了方向。相信随着中国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物质上更加富足,身体和精神上都会更加健康。

---------------------------------------------------------------------------------------------------------

PS: 20218月,广东省在全国率先率先心理治疗进医保,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本文是陈晓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