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部罕见肿瘤之肺上沟瘤
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见过肺上沟瘤的病例,大家对此了解甚少。今天就对这类疾病做一个简短科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肺上沟瘤是什么?
正常情况下,第一肋骨、锁骨下动脉会在肺充气的情况下压迫肺,形成一个生理性的凹痕,即为肺上沟。那么,肺上沟瘤,就是在肺上沟区域以上发生的肿瘤,这个位置位于肺尖水平,肿瘤容易外侵压迫臂丛神经、交感干及锁骨下动静脉,总体发生率不到全部肺癌的5%,但因手术难度大、且有特殊的临床表现、需要特定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模式,因此给与单独划分。来自费城的放射学家Pancost HK第一个详细描述了这类特殊的肿瘤,故也称Pancoast瘤,其主要病理类型为鳞癌占50%,腺癌和大细胞癌占其余的50%,小细胞癌则极为罕见。
临床症状
该部位发生肿瘤后除了引起其它肺癌相同的症状,比如咳嗽、咳痰的症状以外,还可以引起神经压迫的症状。如果压迫了臂丛神经,会出现同侧的肩部和上臂内侧的疼痛,同时如果压迫了颈部的交感神经节,会出现同侧的Horner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同侧的眼睑下垂、瞳孔缩小以及同侧额部、面部没有汗,即交感神经受损的表现。由于肺上沟瘤属于周围型肺癌,要取得其病理学诊断相对困难。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往往难以发现肿瘤及活检,文献报道痰找癌细胞的阳性率也很低。不过由于其临床症状的典型性,对于可能手术的患者,并不强调术前一定要取得病理学诊断的必要性。
影像学表现
表现为包括肺尖肿块(60%),单侧或不对称性肺尖胸膜增厚(“胸膜帽”,40%)和骨质破坏(25%)。注意胸膜帽的出现不一定都是肿瘤病变。
治疗进展
肺上沟瘤的治疗经历了单纯放疗,放疗+手术治疗、同期放化疗+手术治疗的不断发展。20世纪50年代起术前放疗+手术治疗开始应用于肺上沟瘤的治疗,此后几十年,一直被认为是肺上沟瘤的标准治疗方案。最初,所有接受术前放疗的患者手术完整切除率只有60%,5年生存率只有30%-40%,个别病例甚至能够治愈。但对于椎体、臂丛神经和锁骨下血管广泛受侵,纵隔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的病例,则为手术禁忌证。术前放疗加扩大切除联合应用的实施方法是先给予35~40Gy的放疗剂量,放疗范围包括肿瘤、局部胸壁和上纵隔,2~3周后如未发现远处转移,再施行扩大手术切除。术前放疗的目的在于缩小肿瘤范围,抑制肿瘤生长,以便更加彻底的切除肿瘤。之所以采用半量放疗剂量而不使用全量放疗,主要原因在于破坏肿瘤周边的癌细胞,使手术时可能播散的癌细胞缺乏再生的能力,在减少播散危险的同时又不损伤用于修复的正常组织,从而减少放疗和手术的合并症和危险性。
自20世纪90年代起,同步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开始应用于肺上沟瘤的治疗,最新发布的几个前瞻性临床试验证明了术前同期放化疗+手术切除在治疗肺上沟瘤上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它可以提高病理缓解率、手术的完整切除(R0切除)率,及获得较以往更高的生存率。此后对于可手术的Pancoast瘤患者,治疗方案一般选择同步放化疗+手术。
手术禁忌证:胸腔外远处转移、臂丛神经中干以上受累、椎管、椎鞘的受累、广泛的颈根部软组织及肌肉受侵、纵隔淋巴结转移和明显的心肺疾病者。
手术并发症:脑脊液渗漏、Horner征及神经损伤、血胸以及乳糜胸。

本文是段亮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