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李军友 三甲
李军友 副主任医师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皮肤科

马蜂蛰伤诊疗规范——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 年版)

2878人已读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退耕还林后,植被生长茂盛,为胡蜂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胡蜂生长更迅速,蜂蜇伤发生率随之升高。蜂蜇伤主要发生在适宜蜂群生长繁殖的山地丘陵地区,在绿化较好的城市乡村小区也有发生。夏天我们医院的皮肤科急诊也经常碰见马蜂蛰伤患者。

PART.1 流行病学

发病高峰出现在8~10月,胡蜂蜇伤病例呈广泛分布趋势,乡镇发病率较多。男性高于女性,中年人高于其他年龄段。

PART.2 临床表现

胡蜂的尾针刺破人的皮肤后,能释放毒液,毒素侵入人体引起的中毒,其实质为生物毒素中毒。被其蜇伤后会可发生过敏反应及直接毒性作用致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过敏和多器官功能损害。

01.局部反应

局部皮肤红肿、疼痛伴/不伴瘙痒,蜂刺部位可发生中心性坏死,可持续数天。

02.过敏反应

瘙痒、荨麻疹、水肿、红斑等,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等,甚至引起呼吸道痉挛,导致窒息直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03.横纹肌溶解症

胡蜂尾针及毒素可致横纹肌损伤,导致肌酶升高、肉眼血尿,多伴有急性肾衰竭及代谢紊乱(高钾血症等)。

04.血管内溶血

蜂毒可以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引发红细胞的通透性改变,红细胞的内容被释放入血浆,导致急性肾衰竭。

05.泌尿系统

早期会出现尿液颜色及尿量的改变。一般因毒素直接损害肾小管,横纹肌溶解,血管内溶血等出现少尿、血尿、酱油尿等。肾功能及电解质异常、酸碱失衡。

06.神经系统

头晕、头痛、一过性晕厥等。

07.呼吸系统

表现为气促、胸闷、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08.血液系统

可诱发凝血功能异常,出现非蜇伤部位的皮下出血点、瘀斑、呕血、甚至便血。

09.消化系统

轻者常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严重者可诱发消化道出血。

10.循环系统

部分患者可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1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机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以致不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临床综合征。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PART.3 鉴别诊断

胡蜂蜇伤应与蜜蜂蜇伤相鉴别

1.生活在胡蜂活动的地区,能见到胡蜂蜂巢(俗称葫芦包)。

2.具有胡蜂蜇伤的典型皮损:蜇伤处疼痛,皮肤呈局部瘀斑,溃疡性凹陷形成,周围伴 发荨麻疹样改变。

3.蜜蜂蜇伤或其他蚊虫叮咬的局部皮肤一般肿胀、充血,疼痛或瘙痒,没有溃疡性凹陷。

4.蜜蜂蜇伤一般不会造成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以局部治疗为主,过敏体质、特殊体质 及时就医。

5.蜜蜂蜂毒为酸性,局部处理需用碱性液体,而胡蜂的毒液呈碱性,局部处理需用酸性 液体,这是两者蜇伤最大的区别。

PART.4 现场应急救治及院前救治

胡蜂蜇伤早期救治是防止发展为重症的关键。如果判断被胡蜂蜇伤,应立即前往医院。

胡蜂蜇伤早期规范处置方法

1.对蜇刺仍遗留在皮肤者,可拔除或胶布粘贴拔除以及拔罐取毒针,不能挤压;

2.局部清水或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或选择弱酸性液体如食醋等;

3.季德胜蛇药片口服或碾碎调成糊状涂抹伤处。

评估病情

轻度

(1)胡蜂蜇刺数量<15 针;(2)伴/不伴轻度过敏反应,无全身荨麻疹及喉头水肿;(3)尿正常,肾功正常;(4)无其他器官受损。

中度

(1)胡蜂蜇刺数量≥15 针;(2)伴/不伴过敏反应,一般表现为荨麻疹,无喉头水肿;(3)尿量减少,<0.5ml/(kg·h)(时间>6 小时),无血尿、酱油尿,血肌酐绝对升高≥ 0.3mg/dl;(4)无心、肺等其他器官受损,生命体征平稳。

重度

(1)出现血尿、酱油尿,尿量进一步减少,<0.5ml/(kg·h)(时间>12 小时),血肌酐相对升高>200%~300%;(2)伴/不伴心、肺、消化道等其他重要脏器受损;(3)生命体征平稳。

极重度

(1)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生命体征不平稳。

PART.5 医院内救治

1.轻度

局部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如果有轻度过敏反应,可使用少量激素或抗组胺 药物,观察病情变化。

2.中度

①抗过敏:过敏严重者立即肾上腺素注射液肌内注射,高流量吸氧和 0.9%氯化 钠注射液快速输注,可使用氢化可的松 200~400mg/d,或甲泼尼龙 40~80mg/d,病情好转后 逐渐减量,疗程 3~7 天。

②全身水化及碱化治疗:水化治疗:输注 0.9%氯化钠及 5%葡萄糖注射液,1L/h 或 10~15ml/ (kg·h),保证尿量 200~300ml/h,每日液体入量>3000ml。注意避免因为输液速度过快引 发肺水肿。碱化治疗:可使用 5%碳酸氢钠注射液,每日 400~600 毫升,使用碱性药物将尿 pH 值调整至 7.0 以上。

③血液灌流治疗:尽早使用,可吸附进入血液中的蜂毒。

④必要时行血液透析治疗。

⑤对症支持治疗。

3.重度

除前述全身水化、碱化及血液灌流治疗外,需行透析治疗。

4.极重度

有条件转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给予血液灌流及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清除蜂毒及 炎性介质,必要时行血浆置换,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

5.正确预防破伤风。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李军友
李军友 副主任医师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