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道肿瘤治疗的顺序
消化道治疗的顺序非常重要,因为某些大夫不负责任的为了练手或者其他原因的过渡医疗时,深感此文的重要性。
比如,某病人,女,50岁,食管下端有1.5*1.5cm,1-2度不典型性增生。增生分轻中重三度;三度为重度不典型性增生,也称之为癌前期病变,不属于癌的范畴,局部切除不会局部复发也不会转移。按照医疗原则,本来住院后,经过适当的术前查体化验,行该病变(世界内镜和国内内镜规范)内镜下粘膜大块切除,术后观察。该科医生却行第一例胸腔镜食管切除手术,不知他的胆量来自何处?以至于从事上午9点手术做到下午4点,总花费超过四万人民币,还伴有胃排空障碍,术后11天要下胃肠营养管,最终病理证实仅仅是三度增生。而粘膜大块剥离的总费用也不过3、4千元而已,关键是损伤小,治疗效果也就是俗称的预后,在肿瘤治疗上与胸腔镜及食管部分切除效果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可以完全达到切除病变避免复发的目的,而内镜下的ESD其恢复之快和微创,并发症少,术后与术前患者感觉无明显不适却是食管切除所无法匹及的。下面就消化道肿瘤的治疗顺序简要的叙述一下个人观点。
第一, 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小肠、大肠的良性病变,如息肉,只要能够内镜下治疗的就不选择开胸、开腹。现在对于较大的不典型性增生,可以在内镜下行大块粘膜剥离术,我们已经开展的粘膜剥离直径达3.5cm。还有粘膜下肿物,如平滑肌瘤,过去只做较小游离的,现在有学着将食管、胃、结肠做穿透性切除,破裂处钛夹钳夹修补,闭合裂空,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这也是内镜微创治疗的新进展。目前做小肠镜尚未普及,同时小肠的发病率要较其他部位小很多。
第二, 重度不典型性增生、早癌。重度不典型性增生尚未癌变;早癌;癌位于粘膜及粘膜下层,这类癌症未侵及肌层,只要在内镜治疗时,在占位下方注水可以使粘膜与肌层分离,医学术语叫抬举征阳性,就可内镜下就病变整块切除。标本送病理,如病理显示为浸润肌层则本次治疗结束,大宗病例分析与大手术切除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一样。如浸润则追加手术。如果遇有年老体弱,无法耐受手术的也可以放疗、光动力治疗等。
第三, 进展期癌,在无明显转移征象时及时手术,当然因年老体弱不适宜手术可根据癌症细胞学的特性放疗和(或)化疗;进展期达晚期的患者,一切治疗都是以延长生命为目的了,根治是不可能了。在经济能力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对于原发灶、转移灶进行干预、治疗。如梗阻可以支架置入,局部缓释剂化疗药注射、光动力治疗使肿瘤回缩保障消化道畅通,便于患者进食。放射治疗等方法可缩小病灶,减轻患者消耗延长生命。当然诸如中医药物治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近年开展的生物疗法也是一种补充选择。
因此患者如何正确的选择治疗方法,成功避免过度医疗是一个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避免过度医疗则应该是每一个医者的职业底线,这样才能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空间。合适的地点找到合适的医者是得到合理治疗的关键。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