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马序竹 人已读
细菌培养报告怎么看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马序竹
感染性疾病,明确病原学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就像战争中在攻克敌方阵地之前,我们要先侦查火力,敌方有多少人、有什么武器,然后我们决定派多少人用大炮还是冲锋枪去打仗一样。导致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多种多样,每种病原体的特点又不同,同样的细菌耐药程度也不十分相同,因此细菌培养对于指导临床用药是非常重要的检查。尽管目前有更先进的基因检测方法可以检测病原体和耐药基因,但是对于细菌的耐药性评估,体外药敏仍然是辅助临床评估感染病原体的重要检查项目。下面我就介绍一下细菌培养结果应该怎么看。
细菌药敏报告通常由四部分组成,包括1、细菌培养的标本来源,比如是用尿液、血液或者痰液……进行的细菌培养。2、培养出来的细菌菌种是什么,比如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或者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等。3、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培养出来的细菌体外检测MIC或者纸片法直径是多少(实测值)。4、根据现有的细菌敏感判断标准,判断检测的各抗菌药物是敏感药还是耐药或者中介的药物。
以下这张图是我们医院的细菌培养结果,因为涉及到病人的隐私问题,第一部分细菌的来源部分与病人的名字和住院号在一起,我们隐去没有显示。第二部分(红框圈出部分),这个细菌培养培养出来的细菌菌种鉴定为“大肠埃希菌”并且检测了这大肠埃希菌的耐药表型为产超广谱b内酰酶的菌株。第三部分(绿框圈出部分),是实测的各抗菌药物MIC值,MIC是最小抑菌浓度,这个值同后面蓝色圈中圈出的参考范围比对后,判断是敏感药还是耐药。第四部分(黄框圈出部分),是经过比对以后给出的判断结果。S代表敏感,R代表耐药,I代表中介。S是临床用药时可参考选择的药物品种。
本文是马序竹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