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运动好处多!糖友运动降糖时,要做好这6件事
发表者:俞一飞 人已读
运动是干预糖尿病的一剂良方。
• 糖尿病患者每天进行规律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提高机体对血液中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改善糖耐量。
• 减少引起糖尿病的易患因素,如肥胖症、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从而改善心肺功能。
• 还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加体内肌肉的血液循环和局部微血管的扩张,延缓血管并发症的进程。
糖尿病患者要获得运动的健康好处,这6件事必须得知道。
1.以有氧耐力运动为主
有氧耐力运动是指能增强体内氧气的吸入、运送及利用的耐久性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量基本满足体内氧气的消耗量。 如快速步行、中慢速的跑步、游泳和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此类运动具有中低强度、时间长、不中断、有节奏的全身大肌肉参与的特点。
• 经常进行有氧耐力运动可提高肌细胞的胰岛素受体敏感度和降糖效率;
• 增加肌肉毛细血管密度,扩大肌细胞与胰岛素、血糖的接触面,改善血糖的利用率;
• 增加有氧代谢酶活性,提高血糖的分解利用过程;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体质,增强抵抗力,减少发生感染的几率。
2.配合适度力量训练 在有氧耐力运动热身之后,着重进行全身性、多部位的肌肉力量抗阻训练。
• 一是利用自身体重加强静力训练,例如腹卧撑、仰卧起坐等;
• 二是用弹力绳或弹力带的阻力做“等动”力量训练,例如单臂或双臂的原地拉伸运动等;
• 三是用中等负荷的外加阻力训练,例如杠铃平推、各种体位的哑铃伸展练习等。
对于糖尿病病人的力量训练要坚持“小阻力,多组数,长间歇,勤换项”的原则,不主张高强度、大力量、短间歇的肌肉力量训练。
3.把握精确运动时间 糖尿病患者必须合理安排运动时间段,应根据用药的种类确定具体运动时间。 一般来说,服用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等降糖药的患者可以在饭后1小时左右开始活动,因为运动能够降低血糖,而饭后1小时恰恰是血糖最高而降糖药物的药效已经开始减弱之时,从而避免了发生低血糖的概率。
如果患者采用胰岛素治疗,就应注意自己注射的胰岛素是短效、中效还是长效,如果是短效胰岛素,可在餐后1小时运动。
使用中效胰岛素者运动的时间可选择餐后1~2小时。长效胰岛素,尤其是基础胰岛素这类新型的长效胰岛素基本上没有注射后的峰值,注射后起效慢,持续降糖作用平稳,正常状况下的不同时间运动,一般都不至于发生低血糖,除非进食特少而运动量特别大。
4.严格掌控运动强度 一般情况而言,有氧运动每次在20~60分钟,每周运动2~5次为宜。 肌肉力量训练每周最好进行两次,每次持续时间不大于25分钟,训练时的阻力或重量以轻度或中度为宜。
每次运动的体力消耗要达到中等强度,也就是说,运动时的脉动率达到170减去年龄的数值为佳。
如60岁的糖尿病患者,运动时的脉率就要达到每分钟110(170-60)次,才算达到最佳效果。随着年龄的增加,运动量可以不降,但运动强度一定要降低。
5.七种情况下不能运动 以下7类糖尿病患者应该避免健身运动,以防病情加重与诱发其他重症: (1)完全无胰岛素分泌的1型糖尿病患者。过量运动易加重体内胰岛素的缺乏,使酮体产生增加,严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 (2)有较为严重的视网膜脱落者。运动容易加重病情,建议患者以静养为主。 (3)有糖尿病肾脏病变者,大量运动可加重肾损害。 (4)有严重高血压和缺血性心脏病者。这类患者运动后血压上升,心肌缺血加重,可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5)有急性感染、肝肾功能损害、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者,或有急性心肌炎、肺心病、未控制的高血压者,严禁运动锻炼。 (6)有严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病患者,不宜运动。有足溃疡的患者应该减压制动,不能行走。 (7)血糖水平过高者。如血糖大于16.7mmol/L、尿酮体阳性者运动易诱发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和酸中毒。 6.做好运动安全措施 糖尿病患者运动前应做好下列安全措施,防止发生意外。 (1)要随身携带糖尿病病情卡,写明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及电话号码,并注明所使用的药物和剂量。 (2)要根据天气状况,安排训练内容和强度,天气炎热时及时补充水分,天气寒冷时注意保暖。感觉身体状况不好时立即停止活动,及时求助。 (3)要做好运动过程中的食物储备,可随身携带几块糖果、饼干或者含糖饮料等,以备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可及时食用。 (4)要善于使用护腕、护膝、护肘、护踝和护腰等运动用品,提防运动中发生擦伤皮肤、扭脚、摔倒等意外伤害。 (5)要着装宽松、合体和透气,特别是鞋袜要合适、柔软,不能磨脚,以免因足部起疱而引发糖尿病足。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09-13 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