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家康复:教你给宝宝做口腔功能训练
教你给宝宝做口腔功能训练
萍萍是一名3岁的小女孩,可是有件事一直让父母困扰,萍萍每次讲话很多音都会发错,父母说她1-2岁时经常流口水,还很挑食,不吃硬食,与别的小朋友玩,小朋友也听不清楚她在说什么,慢慢地都不与她玩了,爸妈很是头疼,想帮萍萍纠正说话,可又不晓得怎么办才好。他们咨询了康复科医生,医生了解了一些情况后,考虑萍萍吐词不清主要与其口腔功能障碍有关,建议萍萍进行口腔功能训练。什么,说话不好,与嘴巴(口腔)有关。
众所周知,嘴巴,是一套器官两套功能,进食和说话。口腔包括嘴唇、牙齿、上腭、舌头等,它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食物先在口腔中被牙齿磨碎,然后由唾液润湿经舌头搅拌形成食团,舌头运动把食团推送至咽喉,由咽下吞进入食道,进而入胃。这一系列动作都需要通过各个器官功能间的协调,如果有一方面功能障碍便会影响发音发声以及摄食吞咽,从而出现构音障碍或吞咽障碍,影响语言发育和摄取食物。
一般刚开始1岁多说话的孩子发音非常不准确,往往让人难以听懂。随着说话的增多,语言能力的增强,发音越来越准确。到2岁以后,他们所说的话家人一般能够听懂一半以上,到3岁后家人可以全部听懂,到4岁以后外面不熟悉的人可以全部听懂了。如果一个孩子说的话在3岁后,父母仍还有部分因为发音不清而听不懂,到4岁后仍有部分外面不熟悉的人听不懂,家长就要提搞警惕性。
儿童发音障碍的一些常见表现:(1)音的省略:省略语音的某些部分,如“i”音的省略,“梨”说成了“姨”;省略韵母中的“i”,把“电”说成“蛋”。(2)舌根音化:以舌根音“g、k”代替舌尖音“d、t”,如“耳朵”说成“耳郭”,“水桶”说成“水孔”。(3)送气困难:以非送气音“b、d、g”替代送气音“p、t、k”,如把“泡泡”说成“抱抱”,把“兔子”说成“肚子”。(4)舌前音化:以舌前音“d、t”代替舌根音“g,k”,如“乌龟”说成“乌堆”,“裤子”说成“兔子”。 这些障碍绝大部分都与孩子的口腔功能障碍有关,需要进行口腔功能训练。口腔功能训练就是针对性的训练口腔中某一个或几个环节的功能障碍,从而达到整体协调,矫正发音和改善吞咽。
由于疫情时期,不宜出门,因此,指导家长在家因地制宜给孩子进行口腔功能训练。
1.改变孩子的饮食习惯:由于家庭饮食环境不一样,有些家庭在饮食上习惯于喝稀饭,少吃干饭。有的家长喂养孩子时只用细软的食物,避免吃粗硬的食物,导致孩子的口腔咀嚼运动少,口腔肌肉力量不够,从而影响发音功能。因此,需要适当增加偏硬的食物提高孩子咀嚼能力,锻炼口腔肌肉力量,如适当把米饭煮硬点,吃一些坚果类硬食,也可咀嚼磨牙小饼干。
2.进行口腔按摩:有一些孩子的口腔黏膜敏感,不喜欢黏糊的食物,偏食挑食,导致口腔黏膜刺激过少,影响发音功能。对于这些孩子应当进行口腔按摩,降低口腔黏膜的触觉敏感性和增强口腔肌肉的力量,可以用棉签(或儿童软毛牙刷)刷口腔内壁黏膜、上颚、舌头,以锻炼口腔、舌的灵活性。需注意的是,口腔黏膜特别敏感的孩子要轻刷,反应不太敏感则需稍稍用力刷。
3.锻炼口腔与舌的运动功能:有些孩子舌头运动不灵活,舌头不能上翘(卷),舌头与口腔的运动协调不好,导致发音不清。这时,可以进行舌头功能训练和口的运动功能训练,如通过吹泡泡、吹哨子、吹气球等锻炼送气功能;利用舔勺子、舔盘子、舔自己嘴唇等锻炼舌头运动灵活性。通过舌头弹响、嘴唇咂响、漱口等锻炼口舌运动协调性;通过按摩口唇、面颊和咀嚼肌,锻炼口腔肌肉张力和力量。
口腔功能训练,贵在坚持,家长最好每天坚持给孩子进行口腔训练,以促进孩子口腔功能协调,从而改善其发音。
本文是颜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