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髓上皮瘤一例学习笔记
患儿女性,6岁,以“突发肢体抽搐伴意识不清2小时”主诉入院,外院头颅CT报告“颅内肿瘤”转来我院,外院影像显示不清晰,我院复查头颅CT,追问病史既往家属未述有特殊,查体:神志浅昏迷,呼之不应,刺激疼痛可定位,双瞳圆,等大,直径3mm,对光反射消失,双侧Babinski征均阳性。
CT显示左侧顶枕叶巨大占位,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移位,占位内伴大量钙化,急诊手术治疗。术中见硬膜张力较高,剪开硬膜后即有肿瘤快速膨出,快速切除外侧肿瘤减压,见瘤内有多处肿瘤内梗塞样缺血改变,肿瘤不同质,瘤内侧部分色灰黄,质地较硬韧,血管差,伴大量散在钙化灶,钙化灶犹如撒芝麻粒样分布于瘤内;肿瘤外侧及边缘部分色灰白,质地稍韧,似荔枝肉样,与周边脑组织有角质增生带样相对边界,但边界处有大量“蟹足样”血管分布,血供较为丰富;肿瘤凸入右侧脑室枕角内,脑室壁受侵明显,显微镜下予全切肿瘤。术后病理及外院会诊均报告:髓上皮瘤。
术后第一日患儿逐步清醒,能够配合查体,右侧肢体肌力V级,Babinski征阴性。待病情稳定后行头颅MR检查,未见有明显残留肿瘤。
术后早期即开始床旁康复治疗,第1周需搀扶下地,第2周开始能够蹒跚步行,可以右手吃饭,第3周步态基本正常并转往放疗科开始综合治疗。
根据WHO 2021 CN5中枢神经系统病理分类,胚胎性肿瘤分为髓母细胞瘤和非髓母细胞瘤的胚胎性肿瘤,非髓母细胞瘤的胚胎性肿瘤又分为: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
筛状神经上皮肿瘤
伴多层菊形团的胚胎型肿瘤
CNS神经母细胞瘤,FOXR2激活型
伴BCOR内部串联重复的CNS肿瘤
CNS胚胎性肿瘤
髓上皮瘤属于ETMR(embryonal tumor with multilayered rosettes,伴多层菊形团的胚胎型肿瘤)。ETMR是在分子病理和临床过程具有高度相似性的一类肿瘤,它包括:
Embryonal tumor with abundant neuropil and true rosettes(ETANTR)富含神经纤维和真性菊形团的胚胎性肿瘤
ependymoblastoma (EBL)室管膜母细胞瘤
medulloepithelioma (MEPL)髓上皮瘤
ETMR绝大部分发生于幕上,约占其总发生率的70%,约30%发生于幕下,脊髓不足1%;组成ETMR的肿瘤类型中,ETANTR占大多数,MEPL较为少见,EBL居中;近93%的ETMR在3岁之前发病,男女比例相近,绝大多数患者生存期约12个月,但少量C19MC阳性的病例有超过4年的生存报导,似乎ETANTR预后稍好点,髓上皮则最差。
镜下可见该类肿瘤中的菊形团结构,髓上皮肿瘤更倾向表现乳头状的菊形团。
ETMR较常见的基因异常类型为C19MC扩增及DICER1突变,95%的ETMR可以这一表达区别于其他儿童脑肿瘤,较少表达的为C19MC缺失和MR17HG扩增,NOS可占2.5%。IIN28A免疫组化染色和FISH是实现C19MC扩增及DICER1突变检测的可靠方法。
髓上皮肿瘤目前国内报道较少,多为1-2例的零星报道,最大为一组12例病人的临床报道,但多缺乏分子病理支持,多数报道属于NOS类型,国外有少量较大样本并有分子病理分析的报道。
这种少见肿瘤的大致简要记录,新的神经系统病理分类下,遇到不熟悉的肿瘤类型,需要随时检索资料,补充新知识,在此和大家分享。
查完资料心里很沉重,希望这孩子能运气好点,特别乖巧的一个孩子。
本文是刘源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