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管硬膜外蛛网膜囊肿
脊髓蛛网膜囊肿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椎管内占位病变。在以前这一疾病常受到忽视,得不到相应的治疗。然而近年来随着MRI的广泛应用和对此疾病的认识加深,这一疾病的治疗日益受到重视。
分类方法
严格来说这一类病变并不完全是和脊髓蛛网膜相关的病变,具有较为复杂的组织病理来源和病理机制。 现在较为广泛采用的分类方法采用Nabors分型 (1988)分类方法,即根据位置和神经根毗邻关系将囊肿分为三类:
Nabors IA型不含脊神经根的脊神经根硬膜外囊肿
Nabors IB型不含脊神经根的骶神经根囊肿
Nabors II型含有神经根的硬膜外囊肿,又称Tarlov神经束膜囊肿
Nabors IIA型含有脊神经根的脊神经根硬膜外囊肿
Nabors IIB型含有脊神经根的骶神经根囊肿
Nabors III型脊神经根硬膜内囊肿,又称脊髓硬膜内脊膜囊肿。
除了这一分类方法还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如Jörg Klekamp(2017年)三分类法,J Qi (2014年)五分类法等。
临床表现
相当的病例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经常在体检等场合意外发现,因此对于此类病变的发生频率并不清楚。然而还有一部分病例会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的症状而被发现。 主要的症状包括神经根相关的症状和脊髓受压相关的症状,如神经根痛,肢体痉挛,肌肉萎缩,肌力下降,甚至出现二便障碍。
椎管硬膜外蛛网膜囊肿(Spinal extradural arachnoid cyst (SEDAC))依据Nabors分类方法属于IA型。椎管内蛛网膜通过硬膜的缺损 突向硬膜外,造成脊髓和神经根症状。最早报道:Elsberg 1934,发病率占椎管肿瘤的1%。。随着MRI在临 床上的广泛应用,其发现率可达到 4.6%,其中 20% 会出现相应临床表现,可以发生在任何节段,最常见的节段是胸腰结合部后外侧方向。 : 胸段: (65%), 腰骶段:(13%), 胸腰交界:(12%), 骶段: (6.6%), 颈段: (3.3%),
临床诊断
一般发病较为缓慢,腰骶部的疼痛和不适,下肢疼痛和肌力障碍,大小便障碍,直立和加腹压后加重。 其他囊性病变依据不同的部位产生相应的症状。 辅助检查中最有用的是磁共振。
治疗
无症状的囊肿没有明确的占位效用的患者无需特殊治疗。如果有明确的临床症状,保守治疗无效的可以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的目的是封堵瘘口,必要时切除囊肿。硬膜缺损是硬膜外脊膜囊肿的关键因素,手术治疗的目的不只是神经减压,更应是预防囊肿再次扩张,囊肿切除及硬膜缺损修补是首选的手术方法
本文是李光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