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卢大力 人已读
看到孩子在玩手机游戏,我相信大部分家长都很焦虑。可以预见的是,大部分家长不能接纳孩子玩手机游戏。很多家长觉得孩子打游戏是件很恐怖的事情,一旦打游戏,就好像他/她的人生就彻底完蛋了。
反对一件事物之前首先尝试先去了解:
在我的接的临床病例和个案咨询中,过来咨询孩子玩手机和打游戏的案例是非常多见的。包括我身边有些朋友,知道我是儿童青少年心理专业背景,也经常让我支招,帮想要控制自己孩子不玩手机和手机游戏。我经常的回复是“为什么你会那么在意孩子玩手机和打手游呢?您有去了解过孩子玩什么游戏,什么游戏内容吗?”很多家长对此的回答是,“孩子一旦拿了手机,玩了手机游戏,一切都完蛋了”。他们的想法是完全杜绝孩子碰手机。对于手机游戏的具体情况,他们也很少去问,其本质我个人看是排斥,为什么排斥呢?因为在他们成长的经历中,就没有手机和玩手机游戏的概念,就像一个小时候在一个不吃辣椒的海边环境长大的人,要他/她去接受辣椒饮食,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反正孩子玩手机游戏,家长一般都是绷着脸,发着脾气的。我有时候会追根揭底的问,你知道孩子玩的这款游戏叫什么名字,应该怎么玩吗?这个游戏的玩法?玩的乐趣在哪里?挑战点在哪里?为什么孩子会那么着迷?他们一概不知,唯一知道就是,千万不能碰手机,碰了手机就会掉入万丈深渊,万劫不复。我甚至还会问,您知道孩子班级里有多少人在玩手机游戏吗?孩子玩手游的水平在班级里是怎么样?是处于高手呢?还就是随便玩一下呢?很多家长的回答是,玩手机还有水平?那个水平能管什么用?能当饭吃吗?我有时会告诉家长说,你先不管有用没用。你能知道吗?玩手机是个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家长会非常惊讶的回答:什么?玩手机还有什么技术含量?因此,在我的手机话题的个案咨询中,我会经常制造机会让家长和孩子聊手机,聊什么样的手机适合玩游戏,聊某款手机游戏,学校中有多少人在玩,要怎么玩,里面的挑战在哪里?要采取什么策略才能胜利?需要购买到道具吗?聊的话题是家长最不想谈及的话题,但我会想法设法涉及这个话题。我的一个建议:面对打游戏的孩子,把焦虑变成好奇。好奇的过程中,慢慢去了解。要反对一件事物之前首先尝试先去了解。那么即使家长你要反对玩手机游戏,你也要先了解。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时孩子不愿和家长沟通,但是你和他们谈手机游戏,他会变得很好交流,无形中亲子关系改善了。在了解过程中,家长也会发现,玩手机游戏,真的不是一件玩物丧志的事情。在这里面其实有很多东西可以学习的。中国许多企业大佬是有玩手机游戏的,如段永平、丁磊、史玉柱,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思维境界好像与不玩游戏的企业家不一样。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The problem is not the problem,coping is the problem)。
我们甚至可以利用手机游戏的资源去做转化。心理学大V李松蔚曾经分享过一个个案。有个孩子学习一直跟不上,他在班级里是靠后了,之前因为生病等各种原因成绩落下了。原来他的成绩是中等偏上,现在处于中下游,后来逐渐靠后了。后来他在咨询过程中,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他们去链接了他在玩游戏中的经验。他说,你有没有玩一款游戏,大家都开始玩了,你才开始玩,刚开始大家都比你玩的好。你用了什么方法去追上那些人,后来怎么成了班上玩得最好的那个人了。这种从落后追上来,甚至反超的体会,是一个很常见的经验。这个孩子在手机游戏后来居上的成功体验,是可以将这部分在游戏中取得的经验很好的迁移到他在学习中遇到的那些困难。那么他就有了动力,后来他的成绩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转化经验,学会挖掘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变被动为主动。学会挖掘事物中的积极因素,这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经常用的一个技巧。所以就看我们怎么去看待手机游戏这件事。家庭治疗创始人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提出的萨提亚模式中有一个信念: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The problem is not the problem,coping is the problem)。你如果将他看成一种意志力,一种个人品质,一种去挑战的过程,那么游戏其实给他提供了很多这样的尝试。其次,我个人认为游戏其实是一种诱惑,个人如何去面对诱惑,是非常关键的。您想想,生活中充满了诱惑,那么如果对于诱惑,你都沉迷了,这个孩子即使长大了,也会出现很多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我们去培养孩子的管控能力,培养孩子管控手机、管控玩手游的能力,也许更为重要。而不是去管控孩子。我个人觉得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孩子管控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去管控孩子。你替他/她管控了,那么他/她这方面的能力就会弱化,因此我们家长朋友需要思考的如何强化他/她的自我管控能力?越去限制,孩子越好奇;越是好奇,孩子越会想办法去尝试,越容易失控。那么就和您的目标是背离的。目标是想控制,结果却变成失控。父母应该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孩子为什么玩手机游戏,而不是去评判,去否定。一旦您没有尝试去理解,尝试去探索孩子对手机的看法,那么您和孩子在手机方面的沟通,就处于对立面了。这种沟通其实是中断的,那么中断沟通,又如何有办法去管理孩子玩手机游戏呢?假如父母去了解,游戏是什么?吸引孩子的是什么?那么了解得越清楚,父母其实就会没有那么焦虑了。
接纳孩子活得和自己的期待不一样
大部分的家长是带着期待在孕育一个新的生命的,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个新生命是和您期待的不一样呢?有时候很多问题,不是出在游戏上,是出在家长根本没有勇气去面对他的孩子到底在做什么?你和我期待的不一致,我期待的是好好学习,我期待的是遵规守纪,你现在做的这些事情,都是乱七八糟的事。他根本没有勇气去接受这才是我的孩子。他不能接受正在玩游戏的这个人,正在游戏中乐此不彼的这个人,他就是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就是会玩手机游戏。我要去理解孩子正在干什么?我觉得很多家长没有这个力量,没有这个勇气。那么正因为家长没有力量,没有勇气去接纳一个在玩手机的孩子,才会采取坚决杜绝的方式去管理孩子不碰电子产品。但是这个又怎么能管理得了孩子不碰电子产品呢?我有个来访者,高一的男生,家长因为孩子沉迷手机游戏而带来咨询。这个孩子成绩不错。有天,同住小区的朋友告诉这个孩子的爸爸,说您孩子好用功啊,凌晨两三点还在读书。这个爸爸一愣,怎么可能。孩子10点半就去睡觉了。那个人告诉他,每天三更半夜的灯光还亮着。后来才发现孩子趁凌晨12点多家人都睡了,才偷偷开灯在自己房间玩手机游戏。家长就将孩子训了一顿,没收手机了。再后来,家长接到学校班主任的投诉,说孩子带手机去学校,在课堂上偷玩手机,手机被老师没收了。家长很好奇,为什么孩子还有手机。手机已经被没收了。后来在追问下,孩子告诉家长,他有两把手机。再后来,又有老师反馈,孩子近端时间,上课总是瞌睡,家长很好奇,孩子10点多久睡了,手机也被没收了两把,自己也特别留意孩子房间灯关了没,有没有偷偷起来玩手机。这个睡眠时间是够的啊,怎么还瞌睡。家长百思不得其解。在我和孩子访谈过程中,孩子告诉我,他有6把手机。被老师没收了一把,被父亲没收了两把。但是自己还有3把。比如去学校,他会带两把手机过去,将其中一把主动上交,这样老师就不会想到他还有手机可以玩。在家也是,主动上交一把手机给家长,带着其它手机在自己房间玩,后来改成在被窝里玩。很明显,孩子和家长在玩躲猫猫游戏,玩斗智斗勇游戏。可以台面上解决的问题,变得好像见不得人的勾当。
压抑的70后、80后家长,造就了压制的家长
为什么家长会那么反对孩子玩手机呢?心理学大V李松蔚觉得每个人的经验都会属于那个自己时代的东西。他觉得在70后,甚至80后的家长里面,他们学会了很多那个时代的经验。这些经验就是去做些自我的克制,去牺牲掉很多自我的感受。我喜欢,我不喜欢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是我应该做的,必须做的,会自我克制,自我压抑,甚至在某种意义上的自我扭曲。我不能和别人去说,我喜欢这个东西,我不喜欢那个东西。我只能告诉别人说,我喜不喜欢不重要,但是你让我去做,我就去做。很多家长会把这当做是唯一的一种发展路径。可能他们也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结果,比如他们通过自制,他本来是个三角形,他硬把自己掰成了一个圆形,那么他现在就非常害怕他的孩子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他的期待孩子和自己也是圆形。其实家长本来是三角形,但却活成了圆形,对孩子的期待也是圆形,他们不会管孩子本来是什么形状的,目标只有一个,变成我期待的圆形。家长成长那个年代,不允许做我自己,现在我也不允许做你自己。做自己可能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不会得到成功、不会得到祝福的事情,而且我想告诉你,我通过不做自己,通过扮演一个优秀的人,我得到了很好的生活。所以我想把这个经验作为一件传家宝传给你,最好是一代又一代传下去。心理学家李松蔚认为,这与整个生产力有关系。之前整个社会的组织能力,以流水线为主。我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为了培养流水线工人所做的教育。他说他小时候数学题,数字后面一定要打个括号()带单位,然后下面写 答:,然后要把那个问题抄一遍,然后把那个最后的结果写上去,如果不做这件事情,就会被扣一分。这件事情其实它不产生知识,不产生新的洞见,他只是符合规范,我觉得那个时候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希望培养这样的孩子,像个流水线工人一样,因为流水线工人最重要的不是去创新,不是去个性化,而是保质保量的,按照操作规范去完成操作。可是这代孩子,大量流水线能做的事情,已经被机器人,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了,因此我们就会越来越强调情感,有人性的那些东西,那这个其实是和流水线的那套相反的,而家长还是再把自己三十年前的观念去强加到孩子身上,所以我觉得是会有这样的一个错位。我们不要用工业时代的思维去束缚新一代孩子。
你发现有些孩子可能天生不太压抑,性格很奔放,很幽默,大家其实是喜欢的。其实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从求生存的这部分解放出来,他其实可以做更多了。是的,而且随着我们很多人工智能的发展,我觉得接下来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模型都会往那个方向去转,都会转变为一种以个性化、个人化和创新为核心的一套生产力,那些重复的、机械的,规范的劳动,它的价值会越来越低。时代发展需要个性化,需要能够创新的人才。
我有时候会问家长,在您心中,什么是符合这个时代的好的教育呢?很多时候家长要么不能回答,要嘛就是告诉我,让孩子到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读书,上好的大学,这些才是好的教育。心理学大V李松蔚认为,让孩子多表达,让孩子更多的去认识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要什么,我不要什么?比如在学校里面的社会情感学习,学习情绪表达,会用颜色表达自己今天是什么心情,讨论两个人的关系、多个人的关系,你喜欢跟谁交朋友。班上每个孩子他们各自会有些什么样的特点?谁擅长做什么?谁不擅长做什么?这些很生活化的教育,对孩子的未来来说,这才是最有价值的教育,而整齐划一,按照某一个统一的口号、指令去做行动,这个事情慢慢的会淡化历史舞台之外。我个人觉得追寻内心的自我,探索自我,做我自己,可能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学习的教育已经是非常整齐统一的教育了,家庭里如果也是如此,相信这个孩子成长的环境是非常压抑的,身心健康其实是存在问题的。其实小朋友也不一定要知道我未来一定要怎么样,但是只要在生活中能去真实地表达情感,去做我要做的我自己,他/她的人生就会很不一样,那么他/她的内心应该是充实的,幸福满满的。做自己这个事情,其实它不是一个口号,它是在日常家庭中,家庭教育里边一点一滴形成的。做自己这件事情,是会被鼓励的,还是会被惩罚的。这其实是每个家庭都有的一个氛围。我们鼓励孩子真实表达情感,勇敢做自己。
本文是卢大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