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雨季如何祛“湿”
李松
又到夏季“龙舟水”,连日来阴雨连绵,四处异常潮湿,许多人都觉得疲倦、口淡纳差,有的人甚至还有腹泻,来医院看病的人总要问:“医生,我是不是体内有‘湿’啊?要不要喝点凉茶?”或者:“医生,我煲点什么汤可以祛湿?”
常住广东的朋友经常会提到一个“湿”,广州大街小巷到处是凉茶铺,家家户户也爱煲个汤来祛湿。其实这种生活习惯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岭南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是土卑地湿,尤其一到潮湿、闷热、阴雨不断的季节,很容易感受湿邪,这种时候不妨用点化湿汤粥或者祛湿凉茶来调理身体。
什么是“湿”?湿为长夏的主气,尤其是春夏或夏秋之交,阳热下降,氤氲熏蒸,水气蒸腾,潮湿充斥,往往是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中医认为“湿”为致病的一种病因,其特点是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容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所以感受湿邪的患者常有头重如裹,身体困乏,四肢酸楚,关节疼痛,有时面垢,眼眵多,大便溏泻,妇女白带多,容易出现湿疹或皮肤发痒等症状。所以你如果出现了头晕、纳差、疲倦、嗜睡、甚至腹泻等不适,可能就是感受湿邪了。不过一般人不知道,其实中医是有内湿和外湿之分的。外湿主要是由于天气潮湿,湿邪入侵人体导致的,而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容易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就成了内湿,正如《黄帝内经》所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有了“湿”,懂得煲汤和煲凉茶的人都知道选用一些药材来祛湿,如土茯苓、溪黄草、鸡骨草、木瓜、五加皮,金钱草、赤小豆、冬瓜皮、薏米等。土茯苓是一味很常用的祛湿药材,据《本草纲目》记载土茯苓:“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家居常用土茯苓煲粥(土茯苓、薏米、粳米,先用粳米、薏米煮粥,再加入土茯苓粉混匀煮沸食用),对于年老体弱,气血亏虚的患者,还可加用党参、大枣、枸杞、准山、芡实、山楂等。土茯苓煲龟也是广东一道美食名肴,具有祛湿作用,另外,溪黄草茶、鸡骨草茶也是常用清肝祛湿凉茶。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湿”除了内湿外湿之分,还有寒湿和湿热之别。所以在选用化湿的药材时也要根据“湿”的寒热不同而选用,寒湿者常有恶寒,喜热饮,口淡有甜味,舌苔白厚腻,可选用草豆蔻、扁豆、玉米、高良姜等,而湿热者往往口干口苦,大便烂、粘腻不爽,小便黄,舌苔黄厚腻,这时往往可选用土茯苓、绵茵陈、溪黄草等。
另外,在祛湿的同时也一定要区分患者的体质,如果饮用凉茶过多,服用太久,外湿不仅不能化,反而会变内湿。
——“雨季如何祛‘湿’” 《羊城晚报》 2008.6.11(天天健康-保健B8版
本文是李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