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
什么是骨质疏松椎体骨折?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是我们常说的“脆性骨折”(脆性骨折:自发性或因轻微外力而造成的完全性骨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统计60岁以上的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56%,女性发病率可达为60-70%。2013年IOF(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报告:全球每3秒钟有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骨质疏松性骨折。
脊柱椎体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其他常见部位为髋部骨折、腕部骨折),其中90%的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发生在胸椎和腰椎。
怎样诊断骨质疏松椎体骨折?
要诊断一个骨质疏松椎体骨折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史:近期跌倒、抬重物或者轻微外伤的经历,也有部分患者没有外伤史;(2)症状:多数表现为局部疼痛,性质较剧烈,多位于骨折附近,严重者可有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神经压迫症状;(3)体格检查:最常见的是活动受限,无法翻身,站立和行走困难,严重者只能坐轮椅或者卧床,也可出现驼背畸形;(4)影像学检查:X线片可以看到椎体变扁,CT上显示椎体骨折线,MRI对于骨质疏松骨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可以区分新鲜骨折和陈旧性骨折;(5)骨密度检测:常用的是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根据WHO标准,骨密度T ≤ -2.5SD为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有哪些危害?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往往是剧烈的疼痛,站立和活动时明显,平卧休息可减轻,严重时无法翻身活动,给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椎体的骨折块移位可造成神经压迫,引起肢体麻木、疼痛,最严重可导致驼背畸形、瘫痪、大小失禁。很多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老年患者因为要长期卧床而出现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显著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保守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①绝对卧床休息:一般需要4-6周,根据骨折损伤程度和恢复情况适当调整;② 腰围、支具辅助:下地活动时需要佩戴腰围或支具保护,多数在卧床一段时间并经过医生评估准许下床活动时使用;③对症治疗:应用消炎镇痛药物控制疼痛。
在微创手术广泛应用之前,保守治疗是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最主要的治疗方案,但大多数的老年患者很难耐受4-6周的绝对卧床,而长时间的卧床制动使得本就很差骨骼质量进一步恶化,还会导致肺部感染、泌尿系统等并发症。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常用的微创手术方式是椎体强化术,根据填充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er⁃
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
椎体强化术最早由Galibert等率先应用,通过PVP成功治疗1例椎体血管瘤患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椎体强化术以其创伤小、见效快的特点,逐渐应用于各类疼痛性椎体疾病治疗中,并取得理想效果。1994年,美国首次将PVP用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而该术式在我国的应用始于2000年前后。经过临床多年实践,椎体强化术不断得到完善,已成为各级医疗机构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常用方案。
上海市一脊柱外科宋滇文主任团队在汇总分析椎体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文章并结合团队的治疗经验,对于椎体强化术的适应证进一步“优化”。对于伴有剧烈疼痛(NRS≥7)、服用阵痛药物后无效、经MRI确诊为急性OVCF(骨折时间<6周)的老年(年龄>65岁)患者,在没有绝对禁忌证时,椎体强化术能带来更好的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在此基础上,如患者骨折时间≤ 3周,年龄>70岁,则手术获益更加显著。
案例1100岁的张阿姨不慎扭伤后出现腰背部疼痛,腰部活动严重受限,无法站立及行走,MRI提示腰1椎体的压缩性骨折,骨密度提示骨质疏松,我们诊断为骨质疏松椎体骨折,为其行PVP手术,术后第二天就可以腰围辅助下下床活动,疼痛缓解。
案例279岁的吴阿姨跌倒后出现腰背部疼痛,因为治疗不及时,出现了腰背部后凸畸形,站立不稳,不能平卧,腰背部疼痛也进一步加重,腰部活动困难,只能依靠轮椅。通过全面评估,我们认为吴阿姨是骨质疏松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为她实施了PKP治疗方案,术后吴阿姨的腰痛明显减轻,腰部活动轻松了,终于可以摆脱轮椅自主活动了。
规范化的抗骨质疏松方案至关重要
微创手术可以安全快速的治疗局部的骨质疏松椎体骨折,但全身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同样重要。对于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合理应用药物治疗,可促进骨折愈合,使病人早日离床锻炼,延缓骨质疏松的进一步发展,有效减少再次骨折发生,改善病人的预后。
为了进一步改善椎体强化术患者的预后,并预防再骨折的发生,美国、法国等国家实施了骨折联络服务(FLS)。骨折联络服务是指以协调员为基础的二级骨折预防服务模式,是目前再发骨折预防最有效且最经济的干预措施之一。其目的是识别继发性骨折风险增加的患者,并在进行全面评估后,确保患者通过协调和沟通来改善护理并启动适当的治疗。上海市一脊柱外科宋滇文主任团队在上海市率先开展骨质疏松管理员模式,并在松江地区试点。宋主任团队整合已研发搭建的信息化OPF(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管理平台、OPF患者再发骨折预警风险模型、OPF分级诊疗制度和智能化OPF监管设备,建立新型OPF预警管理体系,该系统目前在临床试验阶段,该系统的验证有助于完善我国骨质疏松椎体骨折诊疗体系,进一步改善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预后。
本文是宋滇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