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王海洋 人已读
导读:
肾动脉瘤(renal artery aneurysm,RAA)是一种少见病,尸检发现率为0.3%~0.7%,在接受肾动脉造影检查的人群中的发现率约为1%。近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CT及MR等影像学手段的广泛应用许多无症状RAA被发现并得到相应治疗。最初血管腔内治疗只适用于外科手术难以处理的肾实质内动脉瘤及外科手术高危RAA患者。随着介入设备及技术的发展,血管腔内治疗因其微创、并发症少及死亡率低的特点,逐渐成为治疗RAA的方式。此次特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王海洋教授分享《裸支架辅助弹簧圈腔内治疗肾动脉瘤》讲题,欢迎大家在线阅览。
裸支架辅助弹簧圈腔内治疗肾动脉瘤
肾动脉瘤定义
由于肾动脉壁的病变或损伤,比原有动脉扩张1.5倍以上的,形成动脉壁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或膨出表现的病变。
肾动脉瘤病因
1. 动脉壁结构损伤
严重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肾动脉内膜溃疡、中层退行性变、弹性纤维断裂及动脉狭窄后扩张;先天性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和艾-当综合征(EDS)相关的弹力层薄弱、血管脆性增加等。
2. 损伤
腰部的钝击伤、贯通伤,以及穿刺活检、插管等医源性损伤,导致肾动脉管壁完整性受损,导致假性动脉瘤形成。
3. 自身免疫疾病
如胶原血管病、多发动脉炎,与结核、梅毒相关的免疫反应等。常见于肾内型,大多为多发或双侧发病。
肾动脉瘤发病率
肾动脉瘤并不罕见,约占内脏动脉瘤的19%。80%为单侧,17%为肾内型,30%呈多发性。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当。尸检发现率为0.3%~0.7%。起初认为其发生率极低,直到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应用后发现其并不少见,目前认为发病率0.1%~0.3%。
临床表现与危害
高血压
肉眼或镜下血尿
持续性疼痛
失血性休克(破裂)
血肌酐和(或) 尿素氮水平升高
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当瘤体较大时可触及搏动性包块,上腹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肾动脉瘤一旦破裂,死亡率超过80%
肾动脉瘤的分型
Rundback分型
Rundback 1型:起源于肾动脉主干或其分支的囊状动脉瘤
Rundback 2 型:肾动脉主干的梭形动脉瘤
Rundback 3型:实质内型动脉瘤
此分型方法对治疗方案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手术指征
瘤体直径>1cm,且合并药物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
育龄期女性;
瘤体直径≥2cm*;
有临床症状;
假性动脉瘤;
栓塞材料的选择
机械栓塞材料
可控弹簧圈
液体栓塞剂
胶(NBCA)
Onyx
凝血酶-Thrombin
裸支架
起到瘤颈架桥或辅助作用
保留载瘤动脉血流和远端器官灌注
覆膜支架
完全封堵动脉瘤,并保留动脉血流
对于分叉处动脉瘤使用受到限制
要求载瘤动脉直径至少4.5mm
动脉瘤治疗中的形态学考量
动脉瘤腔内治疗方案
动脉瘤腔内治疗方案
裸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
临床案例
女性、56岁,因“发现肾动脉瘤3月余”入院。
入院诊断:
1、右肾动脉瘤
2、多发脾动脉瘤
治疗计划:
右肾动脉栓塞术+裸支架植入术
术前检查
术前造影
右侧股动脉入路
置入8F血管鞘,经血管鞘置入7F guiding导管、5F单弯导管及0.035超滑泥鳅导丝。微导丝超选至瘤腔远端。
造影显示:
右肾动脉肾盂开口位置瘤样扩张,瘤体大小3.5*4cm。
瘤腔内进行Interlock弹簧圈填塞
1、使用波科Interlock-35 20mm*40cm 3D 弹簧圈2枚成篮、建立框架。
2、后续填入Interlock-35,15mm*40cm、10mm*40cm各两枚以及8mm*20cm、5mm*15cm各一枚。
3、共填入8枚Interlock-35弹簧圈,完成瘤腔栓塞。
释放支架
1、使用博迈Apollo 冠脉球囊扩张导管 3.5mm*15mm,置入弹簧圈中进行预扩张。
2、先将乐普医疗支架系统4.5mm*33mm置入瘤体弹簧圈远端。
3、后将RX Herculink Elite 6.0*15mm支架 置入瘤体内弹簧圈近端。
术后造影
在右肾动脉开口处造影显示:右肾动脉内支架管腔无狭窄,血流通畅,肾动脉显影良好。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