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善勇_好大夫在线
1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一文了解“精神分裂症”!

发表者:谭善勇 人已读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医学界最为复杂、神秘同时也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精神疾病)之一。自1911年瑞士精神病学家布洛伊勒将此命名为“精神分裂症”以来,人类对其的 研究就从未停止过,然而直到今天,精神分裂症致病因素仍未明确,即便目前已经研制出多种抗精神病药物,但也都无法根治该病。

而且,精神分裂症不仅困扰着医生学者们,也同样困扰着普通大众。人们会忍不住通过它的命名而望文生义:精神分裂是不是“分裂成多个人格”?是不是“疯掉了”?“会不会六亲不认”、“会不会暴力伤人”?这种衍生出的恐慌,正是源于人们对精神分裂症”五个字背后医学概念的模糊。下面我们将站在医学专业角度,试图为读者们揭开精神分裂症面纱的一角,讨论下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以及"对精神分裂症的常见误解",希望大家读完后能对这些"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多点了解,少点偏见。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多样,但主要分为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情感不协调)和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思维贫乏)两大症状群。精神分裂症确诊并不需要表现出所有症状,而幻听、妄想、情感不协调和缺乏自知力是跨越所有文化或语言的常见症状,且这些症状必须对个体的功能造成显著破坏。

精神分裂症具有家族遗传性。精神分裂患者的兄弟姐妹和子女的终生患病风险为4% ~ 14%, 比普通人群患病风险高出约10倍。但截至目前,研究者们还没能找到具体的致病基因,比较广为接受的遗传模式是“多基因微效遗传”。虽然抗精神病药物不能根治精神分裂症,但是能有效控制住患者的(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尤其是在疾病早期,及时用药物干预,能够显著提升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

“对精神分裂症的常见误解 ”

“定义误解”:精神分裂症既不是矛盾心理(对某个问题有两种思想或两种观点),也并非“分裂人格”、“多重人格”或“分离性身份障碍”。精神分裂症”和“精分”在日常会话、文学电影、新闻媒体中经常被滥用。不同情况下它们有着不同的含义:有时指一种心态、有时指一种人格或是精神疾病。例如,一个无法下定决心,或者对某事爱恨交织的人,可能被错误地称为“精分”(其实“矛盾”才是更合适的术语)。

另外,将精神分裂症患者当成具有“分裂”的个性或多重人格是最常见的误解。比如“我、我自己和艾琳《Me, Myself, and Irene》”一片中,主角被诊断为“伴不自知自恋暴怒的晚期妄想性精神分裂症”,而她似乎更像是分离性身份障碍(以前称为多重人格)。在另一部影片《美丽心灵》中尽管对疾病的描述相对专业完善,但在引导主角完成各种“任务”时也还是过分夸大了幻视和幻听的作用。

“病因误解”:曾有一段时间,许多心理工作者和研究人员都认为,是母亲的人格特质导致孩子的精神分裂症,既而这些母亲被研究者标记为精神分裂症源性”,以表明她们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源头。这一理论基本原理是一种观念而非事实,该观念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母亲往往过度保护、充满敌意、无法理解孩子的感受。事实上,这一论述没有考虑到母亲的态度也有可能是孩子患上精神分裂症的结果,而非原因。至于为什么许多心理工作者会接受“精神分裂症源性母亲”的理论,我们不得而知,但研究表明:母亲(或父亲)抚养孩子的方式并不会影响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

“智商误解”:还有不少人会认为精神分裂症”是智商太高、思虑太多甚至进化太快的副产品,所谓“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但实际上,在标准智力测验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现比健康受试者差,患者平均智商(IQ)比正常人低5至10分。我们在此处强调“平均”,是因为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智商都正常,甚至智商很高(可以想想《美丽心灵》中的John Nash)。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平均智商是较低的,这可能是由于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了执行任务能力的下降。


“早发现,早治疗”

精神分裂症病情首次发作的患者,一般称之为首发患者。国内外研究发现,大多数首发患者对治疗反应良好,药物疗效敏感。对于首发病友要早发现,早治疗,积极按照治疗周期,接受长期规律的药物治疗,争取最好的临床缓解和最优的疾病结局。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障碍,如果有这方面的心理困扰可以联系我们中心,进行专业的评估诊疗服务。

广州康正心理睡眠医学中心始终为您及家人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9-23